2019年4月13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农业农村部长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在宜昌市举办。在此次放流活动中,有700尾不同年龄的大规格中华鲟被放归长江,是中华鲟研究所成立以来连续实施的第61次中华鲟放流活动。
中华鲟已有1亿多年繁衍历史,被称作“水中大熊猫”、“活化石”,近年来洄游长江的野生中华鲟不足百尾。
自1984年首次实施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已累计向长江放流各类规格的中华鲟超过502万尾。为科学回答中华鲟放流效果,科研人员融合声呐标记监测、互联网及无线传输等多方面技术,并建立了从宜昌至河口、覆盖长江中下游1800公里的放流中华鲟洄游监测系统,这是目前国内覆盖范围最广、最全面的鱼类放流效果实时监测与评价系统。
三十多年来,中华鲟研究所通过系列技术攻关,掌握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人工种群遗传谱系构建、早期性别鉴定、单雌核发育、种质资源保存等中华鲟物种保护核心技术,建立了覆盖亲鱼培育、催产繁殖、苗种培育、梯队建设、增殖放流及效果评估、洄游监测、自然繁殖监测、栖息地保护等全生活史周期的中华鲟保护体系。
中华鲟是长江珍稀水生生物保护的旗舰种,也是伞护种,对中华鲟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也将对长江其它水生生物的保护起到庇护作用,从而起到保护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作用。最新监测研究结果显示,最近几年放流的中华鲟进入河口水域的比例为53.7%,对中华鲟自然资源的补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2019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在宜昌市举办,放流地点在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
▲ 中华鲟研究所工作人员运送中华鲟。
▲ 中外志愿者在运送中华鲟。
▲ 等待放归长江的中华鲟。
▲ 放流中华鲟活动现场等待放流的中华鲟。
▲ 放流中华鲟活动现场放流入长江的中华鲟。
▲ 参加放流活动的小朋友观看中华鲟。
▲ 志愿者参与中华鲟放流。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