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两国元首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6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这是两国元首步入会场。
出席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是习近平此次对俄国事访问的另一个重要活动。该论坛创办于1997年,已经举办22届,被称为“俄版达沃斯”。
习近平曾于2018年9月11日出席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举办的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不到一年时间,习近平两次出席俄罗斯举办的经济论坛,这在大国领导人中是不多见的,充分表明中国领导人对中俄经贸关系的重视和期待。
中俄关系已经成为互信程度最高、协作水平最高、战略价值最高的一对大国关系。在中俄关系成就“三个最高”的背景下,经贸合作还是中俄关系的软肋吗?
此次访俄意义有所不同
这次习近平访俄的意义有所不同,一是今年适逢中俄建交70周年,值得庆贺;二是这次访问是习近平再次当选中国国家主席后首次对俄罗斯展开国事访问,有助于促进中俄两国之间的互信关系。
在大国关系中,中俄关系的发展比较稳定。两国既没有难以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没有结构性的现实矛盾。在一些全球性的问题上,包括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寻求国际经济秩序的公平公正,双方的看法非常接近。
6月5日,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加强当代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并见证多项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
在对美关系方面,中俄亦有一定的共识,支持对方坚持自己的原则,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当前国际形势变幻莫测,大国竞争异常激烈。在这种情形下,中俄领导人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沟通,交流新的信息与看法,以便保持两国双边关系的新鲜状态。
经贸不再是中俄关系的弱项
与政治、安全和外交关系相比,经贸曾是中俄关系的一个软肋。两国经济交流的热度,远达不到两国领导人互动的程度。这种现象早在叶利钦时代就存在。
6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
为此,两国提出了战略目标,在若干年内,中俄贸易额将要达到800亿美元。为了这个目标,中俄两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所幸的是,2018年,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额突破了1000亿美元,以较大的幅度超过了当年的期盼。
可能受到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中俄贸易额增长势头迅猛,预计2019年两国的贸易额将要达到1250亿美元。由此看来,原来属于弱项的经贸关系,近期也赶上来了,这样使得中俄关系发展更为平衡。
中俄经贸合作为何曾经受阻?
以前,中俄关系偏重于政治安全以及外交的合作,经贸合作未能达到理想状态。况且,两国经贸合作的亮点也不多,基本上局限于能源、军工及其他少量的领域。
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有:
1. 俄罗斯虽然在政治体制上实现了转型,但其经济形态仍然受制于历史的惯性。
2. 俄罗斯经济专家对于市场经济体系不太适应,尤其对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更为陌生。他们对于中国市场竞争机制、巨额外汇储备以及自由贸易区战略等问题的理解与中方专家有差异。
3. 中俄两国经济模式的匹配性不高,因而存在某些制度性障碍,其经济要素难以做到双向自由流动,以达到优化配置的状态。
4. 早期中俄边贸管理存在严重缺失,导致很多伪劣产品进入俄罗斯市场,这对俄罗斯消费者造成了伤害,也败坏了中国商品的名誉。
5. 俄罗斯对中国投资和商品保护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中方的合法利益难以得到保证。
中俄经贸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
然而,不管阻碍中俄经贸关系的原因有多少,只要两国领导人之间保持长期的政治互信,这些障碍都是可以克服的。最重要的是,中俄经贸关系应该保持一个健康的状态,而不是片面追求贸易额。
这里涉及一个心态调整的问题。俄罗斯学者抱怨中国把俄罗斯当成是原料输出国和供应基地,双方的买卖关系不够平等。中国也有人只顾欧美市场,轻视俄罗斯市场的潜力,似乎除了能源没啥东西好买。其实,中俄经贸关系具有广阔的可拓展性,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番意义重大的事业。
创建中俄经贸合作机制的维度
作为欧亚大陆的两个大国,中俄凭借牢固的政治互信关系,设法在经贸领域建立稳定合理的合作机制,进而减少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中俄经贸合作机制可以从两个维度设计。一是双边机制,努力推动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在这个机制下,中俄贸易不再局限于能源、军工和机械等领域,也包括很多可再生资源的制造领域。俄罗斯的很多轻工业制成品可以零关税地进入中国市场。
二是区域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是中俄共同推动的区域性合作组织,其成员涵盖中亚、南亚大部分国家,横跨欧亚大陆,人口接近40亿。普京多次提到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巨大的市场人口潜力。经历了18年发展,上合组织已经建立了全面的合作机制,基本上可以处理任何涉及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事务。
因此在新形势下,中俄完全可以借助于上海合作组织机制提升双方的经贸关系。如果说,以前上合组织成员国的经济实力不够对称,但印度加入之后情况大为改观。仅中俄印三国就拥有近30亿人口的市场,其经济发展潜力不可忽视。
目前时机正好,可以提出创建上海合作组织共同市场的战略构想。比起自由贸易区,俄罗斯专家更容易接受这个概念。在上海合作组织共同市场的框架下,成员国的市场要素可以相互流动,达到一定程度的优化配置。
因此,要充分借助于中俄领导人互访和出席多边会议的机会,与其他成员国共同努力,尽早达成创建上海合作组织共同市场的战略共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中俄经贸合作的战略层次。
撰文 / 陆钢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编辑 / 李刚、张晶
校对 / 聚慧
图片 / 网络
美编 / 曦嘉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