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观察

这件“时髦事”,我们非追不可

发布时间:2019-06-17 10:27:44 推广来源:人民中国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就垃圾分类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习总书记强调,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他号召社会各界人人动手,一起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去年,在考察上海社区垃圾分类推广工作之后,习总书记曾表示,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在习总书记看来,这件“时髦事”非常重要,我们非追不可。因为垃圾处理牵着民生,连着文明。

日本的垃圾分类和回收是世界公认的成功典范,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他们的成功经验吧。

细致到近乎严苛

从1980年开始,日本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近乎苛刻的垃圾分类制度。虽然不同城市和地区的垃圾分类有一定的差异,但日本各地总体将垃圾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垃圾”“大型垃圾”“有害垃圾”等几大类,每类垃圾又有严格的细分。比如资源垃圾就细化为塑料、纸张、布料、玻璃、金属等多个种类。据说,日本横滨市将垃圾类别细分到了十大类,并给每个市民发了长达27页的手册,其条款有518项之多。

日本的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垃圾分类说明手册,这份说明的右上角还写有口号——“丢弃是垃圾,分拣变资源”

不仅分类细致,每一个垃圾的“品相”也有严格要求。比如,厨房垃圾需要沥干水分用报纸包好、棍棒类垃圾需砍成约50厘米的长度并捆牢,食用油或废油需用抹布擦干净,牛奶盒需洗净并剪开、晾干、平整放置……扔一个饮料瓶需要几步?日本的小伙伴需要五步甚至更多,他们要拧开瓶盖、揭下塑料商标、用水洗净瓶内、压扁瓶身并装入透明或半透明的塑料袋中。扔掉一个香烟盒需要几个垃圾桶?答案是三个,因为外包装要扔进塑料垃圾桶、纸盒放在纸类垃圾桶,铝箔的归属则是金属垃圾桶。

很多分类说明上都会详细标注该如何处理好垃圾

扔垃圾的时间也有严格规定。在日本,每户家庭的墙上都贴有两张时刻表,一张是电车时刻表,另一张就是垃圾回收时间表。一周七天,回收垃圾的种类各不相同。居民需要在垃圾清运当天早晨8点前,把垃圾堆放到指定地点,不能错过时间,否则就要等到下周了。因为厨余垃圾会产生味道,所以基本一周有两次回收的时间,而其他垃圾大多一周回收一次。

年末,每户居民都会收到1张来年的特殊“年历”,上面会标注每一天应该仍何种垃圾

来自邻国的启示

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就被确定为了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历经十余年的政策推广和试点,垃圾分类的益处虽然已经家喻户晓,但目前的垃圾分类大多仅停留于概念层面,并没有实质性的推进。中国的垃圾分类到底欠缺在哪里?也许我们可以从日本借鉴到不少经验。

首先是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垃圾分类在中国之所以推进缓慢、见效不大,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强制性的约束。日本早在1970年就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之后的《容器包装再循环法》(1997年实施)、《家用电器再循环法》(2001年实施)、《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2001年实施)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也都为推进垃圾分类和回收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证。

刚性约束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注意。5月29日,北京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建议,要修改完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对违反垃圾分类规定的行为,要设定相应罚则,杜绝混装混运现象,并明确“不分类、不收运”的倒逼机制。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也将正式实施,这意味着,“垃圾分类”将被纳入法治框架。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对违反条例的做法,单位可处以5000至5万元的罚款,个人可处50至200元的罚款

当然,作为一项全民行动,光有“强制”举措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应该是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精准施策。

一方面,应进一步科学细化垃圾分类的标准和处理方式。目前,中国的垃圾分类还较为粗放、模糊,导致大家手里拿着垃圾却不知道该扔到哪一个箱内。其实,垃圾分类越细越容易操作。比如日本并没有将可回收垃圾打包为一类,而是进行了细化,仅瓶罐类就分为了塑料瓶、玻璃瓶、金属罐等,虽然会在运输时带来一定的不便,但居民分类投放、垃圾分拣等环节相对容易可行,对形成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有一定促进作用。

仅回收塑料瓶的垃圾运输车

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对垃圾分类的教育力度。人是垃圾分类回收的主体,大家的认知程度决定了垃圾分类回收的成败。日本人进入幼儿园时的第一堂课就是垃圾分类,并把垃圾问题纳入了小学社会课课本,这一做法使垃圾分类成为了日本人的一种生活习惯,每个人都能自觉地认真细致的做到垃圾分类。

在日本,会有专人为小学生们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

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需要循序渐进,日本也是经过了数十年的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城市会更加干净有序,我们的生活会更加舒适美好。

图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