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世界人民和谐共处、有效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正确选择和正确道路,已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2019年以来,从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出“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指出“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强调“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要把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包容互鉴的典范”,到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五次峰会明确“谋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尊重文化多样性,将亚洲建设成持久和平繁荣的和谐地区”,我国多次在重大国际场合呼吁强化共同安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理念,持续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中国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强调中华文化夯实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根基,奠定了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共同安全理念。在6月初结束的第18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我们向世界作出郑重承诺: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为贵”的中华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始终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及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将构筑起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安全的坚实人文根基。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追求世界性安全的共同体。面对西方国家频频抛出中国“威胁论”“责任论”“搭便车论”和“修昔底德陷阱”等诸多质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恰是对国外舆论生态的应对和态度,主张在安全领域,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霸权主义,坚持以对话和协商来解决问题或化解争端,统筹应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自古以来宣扬的“和为贵”思想。孔子提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孟子提倡“善战者服上刑”,反对“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斥责“春秋无义战”。墨子深谙战争之道,但他提出的兼爱非攻思想则更执着地追求和平。老子提倡“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孙武认为,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孙膑强调“乐兵者亡”“穷兵者亡”。对和平的追求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血脉中,“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中国传统安全文化,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多次被写入联合国文件。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和平发展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文化是构建共同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基。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样深嵌于中国革命文化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历史时期,无数仁人志士同仇敌忾,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更是带领人民进行顽强的反侵略革命斗争。在中国革命历程中逐渐形成的艰苦奋斗、长征精神、国际主义等革命精神,指引中国人民最终夺取了反帝反封建革命的胜利,也为中华民族争取世界公平和正义,构建共同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了信心和决心。对于经历过反法西斯战争的世界人民而言,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反法西斯战争留给全世界各族人民和国家的历史共识和历史遗产。“如果没有对于这场惨绝人寰的战争的共同记忆和深彻悔悟,人们不可能建立起一个共同的协商机构(联合国),更不可能一起制定出和平共处的原则(联合国宪章)。”优良的革命精神是世界各国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安全的强大精神支撑。
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安全观,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推动建立共同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指向。当今世界,各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处于一个利益攸关、休戚与共的共同体中,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为构建共同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藩篱,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与合作,以实现共同安全和共同发展。如广泛参加安全机制构建,加强“北京香山论坛”高端防务安全和文化交流平台建设,发布国防白皮书、派访团参加各种国际合作交流活动。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第一出兵国、主要出资国,迄今已派出中国军人近4万人次。中国与世界各国一道,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以合作促安全。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理念蕴含着浓重的中华文化与共同安全的基因及价值取向。夯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基,加强新安全观、文明观和全球治理观广泛传播,促进国际军事交流深度合作与互信,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普遍安全和共同安全的战略抉择。(作者:邢扬 卢胜军 芦其国)
国家高端智库和国新办项目支持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