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两国人民友好的未来寄望于青年一代”。正在日本出席G20大阪峰会的习近平主席,赴日前给“熊猫杯”全日本青年征文大赛的获奖日本青年中岛大地复信,寄望两国青年为开创两国关系美好明天作出积极贡献。
“习主席给我回信了!”中岛君在电话里激动地对我说,“真没想到能收到回信,太让人惊喜了!”26日下午,我的微信被“习近平给日本青年复信”的新闻刷了屏。历届访华的“熊猫杯”获奖日本青年们、共同主办方日本科学协会的合作伙伴们、曾经接待来访的中国各地朋友们,大家在各个“熊猫杯”的微信群中“奔走”相告,分享着中岛君的惊喜。
这份惊喜,既激励着所有“熊猫杯”的参与者和支持者,也激励了所有期待中日美好未来的两国青年。作为亲历大赛策划组织的一员,习主席的回信既是对我们的巨大鼓舞和肯定,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开展“熊猫杯”活动、推动中日青少年交流的重要意义。
出发访华前,日本青年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参加颁奖仪式
小活动有大能量
《人民中国》是在周恩来、廖承志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关怀和指导下创办的。66年来,我们始终致力于对日传播与中日交流,始终致力于增进中日民众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往来。无论中日关系如何风云变幻,这一目标始终没有改变。近年来,我们秉承这一传统,以杂志为平台开展了各层次的中日人文交流活动,既有中日间高层次的“北京-东京论坛”,也有以青少年为重点的“熊猫杯”全日本青年征文大赛。
“熊猫杯”始创的2014年,中日关系仍在低谷徘徊。如何使两国民众特别是两国青年坚定中日友好信心、推动中日关系改善,成为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人民中国杂志社、日本科学协会等共同主办方的初衷和希望。活动的最初设想,就是通过杂志平台,面向16至35周年的日本青年募集征文,在刊网登载优秀作品的同时,邀请获奖者来华访问。中日之间一直都有许多致力于推动两国青少年交流的征文和演讲比赛,“熊猫杯”如何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从而吸引日本青年的广泛参与呢?通过借鉴同类大赛的成功经验和充分征询日本青年的意见,我们希望“熊猫杯”能有一些小小的不同,以期吸引更多的日本青年参加。
“熊猫杯”获奖日本青年来华后,在中国外文局参加颁奖仪式。颁奖仪式后,刘德有先生(后排中央)为访华的日本青年讲述自己从事中日交流的故事。图为讲座后的合影
用日语投稿的中国征文大赛。《人民中国》是一本日文月刊,如果以“日语”作为参赛语言开展征文,会不会让不懂中文的广大日本青年更容易投稿呢?事实证明,这个尝试是成功的。中岛大地说,“熊猫杯”的不同之处在于,大赛给不会中文但又想了解中国的日本青年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获奖访华的东京学艺大学学生小岛心也说,“熊猫杯”的参赛门槛不高,参赛者可以充分抒发所思所想。
品尝北京烤鸭后,获奖者向陈文戈社长赠送了表达谢意的集体签名
体验与对话并重的访华交流。大赛是否有吸引力,除了能让日本青年轻松地参加大赛,还需要访华交流足够精彩。五年来,日本青年的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南京、扬州、曲阜、成都等地。所到之处,我们既去探寻中国百姓生活的日常,也去感受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我们既从战争历史中痛悟创伤,也从友好历史中汲取力量;我们既与中国各地青年携伴同游,也与鉴真、鲁迅、周总理等古今中日友好人士跨时空对话,还从刘德有和星屋秀幸等前辈们毕生从事中日友好的经历中感受榜样的力量。
在上海内山书店旧址,王众一总编辑向大家讲述鲁迅和日本朋友之间的友情
既是参与者,也是推动者。“熊猫杯”最大的特色就是组织形式的互动性。我们将曾经访华的日本青年亲切地称为“小熊猫”。首届活动成功举办以来,东京支局就与“小熊猫”们一起走入日本的校园和企业,与他们的同学和同事分享访华感受,并邀请更多的日本青年参加大赛。中岛大地和小岛心就是这样的“小熊猫”。当然,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东京外国语大学的宇佐美希,熊本大学的后藤翔,在名古屋做老师的山本胜巳等等。有的获奖者当年访华后,次年就在中国留学,他们也纷纷从中国各地赶来,参加新一届“小熊猫”们的交流活动。他们既是参与者,也是推动者,与我们一起共同推动“熊猫杯”的发展,共同促进中日青年的友好交流。
日本青年在象征和平的“紫金草女孩”铜像前合影
用日语投稿、精彩的访华行程、互动的组织形式,这些小小的不同让“熊猫杯”得到了越来越多日本青年的关注和参与。截至今年,大赛已连续成功举办六届,参与征文人数超过2500人,访华人数近百人。“熊猫杯”这一小小的活动正有望继续发挥更大的能量。
日本青年在天津周恩来纪念馆参观(前右一为笔者)
超越“透明的墙”
如果没有了解的欲望和契机,真实将无处可寻。其实,那里有一面“透明(媒体)的墙”横亘其间。仿佛能看到对面,但伸出手便会碰壁,无法触摸到真实。如果没有伸手的意识,甚至连墙的存在都意识不到。
日本森大厦株式会社特别顾问星屋秀幸先生向竹村幸太郎赠送记录其与中国近40年交往故事的自传
2018年的获奖作文中,大学生田中步佳在文章中用“透明的墙”来比喻日本青年在认知中国时的困惑。大赛举办以来,许多参赛者都在自己的投稿作品中表达了同样的困惑,折射出日本青年认知中国时面临的普遍困境。小岛心表示,“参加熊猫杯之前,我对中国多少有些厌恶,觉得安全无法得到保证,有一种不安的印象”。除了“不安”,中岛大地还认为,给日本青年对华认知造成障碍的主要还是“不关心”。
如何才能唤起日本青年对中国的“关心”并迈出交流的第一步呢?去年获奖访华的自由作家大森贵久认为,虽然已不记得当时如何与中国结缘,但就像小时候与邻家小孩玩耍不需要理由一样,对邻国中国产生关心也不需要理由。18岁的高中生、第一次出国的种田凉音表示,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才发现,国籍不同并不会造成隔阂,两国青年有很多共通的喜好和烦恼。或许正如大森所说,交流其实不需要太多理由,关键要先迈出交流的第一步。
中日青年在一起交流
日本青年勇敢迈出的第一步也得到了中国青年的热情响应。访华团来访前,我们通过微信招募希望参加青年交流的中方志愿者,为数不多的名额往往能吸引几百人报名,说明中国青年的交流意愿丝毫不亚于日本青年。谈到交流的初衷,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崔鲲说,“我想借此机会练习日语,也很想了解他们对中国的看法。”
从动漫、音乐等流行文化到各自的学业烦恼、恋爱故事,从东瀛的美食美景到日本的经济社会,从中国的悠久文化到中日友好的历史传统,两国青年交流的话题多种多样。邀请“熊猫杯”获奖日本青年访问中国,就是为了给日本青年消弭“不安”、唤起“关心”、迈向了解中国的第一步提供契机,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激发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兴趣,也让他们通过与中国青年的互动交流,增强中日必将迎来美好未来的信心。
中日青年在南京明城墙感知历史的创伤与修复
中岛和后藤都曾两次访华,他们告诉我,亲自访华是了解中国的大好机会。虽然很多知识可以通过书本学习,但在访华过程中的学习、在与中国人接触过程中的学习,对于了解中国最有意义。他们还说,每次访华之后,都非常希望将自己了解到的中国和中日关系告诉更多的日本人,这样的意识一经萌芽便会越来越强烈。
综观日本青年们的参赛文章和访华感想,虽然每个人与中国的故事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家都在用“善意”的目光温柔地观察中国。日本女子大学的日暮美音在访华中充分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善意,“我也想把自己的善意回馈给中国。今后我也将热心地了解中国”。善意的观察将收到善意的回馈,也将带来更多善意的交往。
我相信,只要怀着日暮美音们“与邻为善”的“善意”和中岛大地们“知行合一”的“诚意”,日本青年一定能够超越那堵“透明的墙”。
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访华团成员们手持熊猫公仔,与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太阳神鸟雕塑合影
结 语
8月2日,第六届“熊猫杯”的获奖日本青年们又将来访中国,他们将在北京体验世园会的精彩,还将去西安领略大唐盛世的辉煌。他们将与中国青年一起,穿梭京城胡同、同游皇城故宫,还将并肩站在古今丝绸之路的时空交汇处,共同探寻空海和阿倍仲麻吕的历史足迹和友好精神。期待即将访华的每一位日本青年,都能像中岛大地一样,收获属于自己的美好中国故事。
有青年,就有希望;有往来,就有未来。我们将从习主席回信为大赛指明的新起点出发,继续努力办好“熊猫杯”,进一步推动中日两国青年加强交流互鉴、增进相互理解、培育长久友谊,为开创两国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作出积极贡献。
注
“熊猫杯”是由中国外文局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日本科学协会于2014年共同发起举办的日语征文活动。大赛以“我与中国”为主题,旨在促进中日青年交流,让日本青年更加全面、客观、理性地认识中国。笔者作为人民中国杂志社的工作人员,与杂志社的领导和同事们一起参与了大赛策划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