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中和西镇官井村的路两侧,一个个高大宽敞的草棚矗立在农牧民的房前屋后。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沙化草原,自从实施禁牧以来,昔日风沙肆虐的库布齐沙漠,一片又一片换上绿装。
农牧民在感受绿色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享受到看得见的经济效益。“我自己的地再加上包人家的地,去年打出了1600捆草,足足比上一年多打出500捆,生态好了可给我省下了不少成本。”官井村村民王玉成高兴地说道。
中和西镇全镇共有养殖户1221户,牲畜151388只,其中牛羊占比88%,居住在此的农牧民多数以种养殖为生,但传统放牧下牛羊踩踏草场,土层便会松动,在风蚀作用下,极易沙化。近年来,过度放牧和连年的干旱少雨,使有限的草原难以承载,草原严重退化沙化,农牧民生活水平下滑,传统的畜牧业因此遭遇严重挑战。
“从十几年前开始,一到春季,几乎天天刮沙尘,草牧场上的草越来越少,放羊一天,走几十里路羊也吃不饱,一旦遇到下雪、冰雹等自然灾害,掉膘的畜群很难扛过去,我们的生活也受影响。”官井村官北社村民韩三说。
2000年以来,中国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地治理等重点生态治理工程,内蒙古被列为重点地区。
为了让草原尽快得到休养生息,达拉特旗在全旗范围内全面实行全域、全时、全年禁牧,同时大力推广舍饲养殖、品种改良、优化畜群结构、加快畜群周转等,鼓励农牧民进行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养殖,着力推动农牧民畜牧养殖方式由“放牧散养”向“棚圈饲养”转变,保护全旗生态系统得到进一步改善。
新的畜牧政策给农牧民生活带来了挑战。村民裴慧说,村里人陆续搞起了舍饲养殖,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散养半散养的粗放养殖方式。“起初,村里人不理解禁牧,但真的把羊圈起来喂才发现比放养要肥得多。”村主任陈海军说。
全年禁牧,发展舍饲养殖是大势所趋,不但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还可以大幅提高养殖业的效益。
在官井村王三社养殖大户王玉成的棚圈里,羊正在悠闲地吃着饲料。王玉成这几天正给自家收入算着细账,3年前,一直种地的王玉成开始养羊,从50只羊发展到现在的200多只,去年一年仅养羊的收入就有10多万元。
舍饲养殖效益高是王玉成在实践中证实的,以前他家以全年自然放牧为主,靠粗放散养的养殖方法,羊也不见长肉,再加上雇羊倌还得付工钱,一年算下来,收入微薄。随着近几年禁牧形势逐渐严峻,他转变养殖方式后发现舍饲圈养更有利于羊长膘,这让他看到了希望。
目前,他家饲草料加工的设备齐全且先进,养的羊全部用玉米秸秆和其他农作物秸秆进行青贮饲喂,适量补饲精料,羊摄入营养均衡增重较快,出栏率高,而且喂食饮水省时省力,以前用来放羊的时间还能打零工,家庭收入翻了一番。
看得见的舍饲养殖效益带动周边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和观念也发生了转变,选择舍饲圈养的农牧民逐年增多,生态优先、合理利用、科学养畜的理念深入人心。
实行全域、全时、全年禁牧政策以来,为确保畜牧业不萎缩,农牧民收入不降低,中和西镇积极争取上级各类资金、政策支持,有针对性地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努力基本扭转过去草原利用无序、开发无度、严重过牧的状态。
截至目前,我镇带领各村养殖大户外出学习精细化养殖、饲草料加工等先进技术1000人次,邀请专家向养殖大户集中授课3次,实行建草棚领补贴项目累计惠及60人。通过上述措施带动并激励镇区农牧民逐渐改变落后的养畜方式,推动中和西镇逐步向草原增绿、农牧民增收、畜牧业增效的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共赢局面阔步前进。
生态变好了,草场变美了,产业结构调整了,禁牧后农牧民的喜人变化,正在切切实实地带动着中和西镇乡村振兴发展的步子,开拓着百姓增产增收的路子!(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中和西镇)
责任编辑:陆松江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