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文卫

“练”出为民服务真本领

——二龙山农场有限公司开展基层党建载体创新“大练兵”
发布时间:2022-08-29 15:33:58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12个党建创新品牌、16个载体创新示范点、42个党小组、316名骨干党员投身实践……

半年来,召开党小组会议207次,开展入户走访、一线服务577次,直接筹款或间接引资65万元,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急难愁盼事件246件,累计创效千万余元……

这就是二龙山农场有限公司党委在基层党支部开展党建载体创新“大练兵”的最美成绩单。

微信图片_20220829111826

今年,这个农场有限公司将推进高质量党建与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相融合,通过基层党建品牌不断创新、党组织不断建设、党员服务不断延伸,在职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串联起引领发展、保障民生的“链上党建”。

建设品牌链 一区一品打出特色牌

微信图片_20220829111834

雨季到来,第三管理区困难职工刘林、王辉等居住的平房由于地势低洼,几经泡水最终成为了墙倒屋塌的危房,正当几家人坐困愁城的时候,管理区“民生助困党小组”的党员许崇强入户走访了解到他们的困难,在管理区党支部的支持下,这个党小组经过多方斡旋,联合其他党小组,自筹资金4万元,将危房修葺一新,没有花一分钱,就住进了“安全房”的刘林、王辉等四户人家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个党小组的暖心服务。

“七个专业党小组就是七个党员服务队,各有分工又互通互联”第三管理区党支部书记闫娜希望通过“专业党小组+全能党支部”的载体创新,实现少数带动多数,最终全面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不同于第三管理区的“细致分工”,第一管理区党支部的“暖心富民”工程在服务长效性上下功夫,暖心助困、富民增效,力求每一项工作都要彻底解决职工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心头急”。

第一管理区许崇海一家多年来一直得到党支部特殊照顾,先后为他们一家办理了低保,还在秋收农忙时让许崇海打零工、捡玉米保障生活,但许崇海患有小儿麻痹的儿子许晶国,毕业多年却因为身体原因一直没能找到工作这件事,一直是许崇海的心头病。

在今年,党支部书记刘国清一上任就把许晶国作为重点帮扶对象,经过与农场沟通,确认了许晶国的学历、从业资格均符合条件后,公司党委为他开通绿色通道,允许他报考了今年的人才招聘,通过层层把关考试,许晶国成为了公司一名电算会计,使许崇海夫妇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

在富民工程中,这个管理区党支部,在6个规模家庭农场党小组中民主选举普通职工组成质量监督组,实施“三民主三监督”,对种植品种、投入品采购、粮食销售等进行民主议事,对生产资料使用、耕地发包、作业标准质量进行现场监督,加强了农业生产的公开透明、节本增效,全年为职工节约资金12万元。

微信图片_20220829111839

一个支部一个载体、一个组织一个品牌,各支部根据自己的生产基础、人员结构、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地创建属于自己的党建品牌,内部协调、外部相联,以“党小组实践+党支部协同+党委统筹”的党建品牌链,打通了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振兴产业链 紧盯战略探索创新点

第三管理区的刘大军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领头人”,公司党建工作“大练兵”、农业生产“大比武”两个现场会上,他两次向全场党员干部、农业技术人员介绍了他所在的规模家庭农场科技示范田的种植情况,“刘大军农业科技示范田”成为了党建创新和标准种植的双料“品牌”。

微信图片_20220829111843

在开展基层党建载体创新过程中,第三管理区党支部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服务、农机标准推广等“专业党小组”的资源优势,打造“领头人责任示范田”,用实际种植效果来展示“北安模式”的制度力量,“刘大军农业科技示范田”“吴险峰农机标准示范田”如雨后春笋,在农业科技引领和农机标准示范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带动了一大批种植户学标准、用科技,彻底激发了规模家庭农场的抱团优势。

据统计,第三管理区新技术推广应用面积5.7万亩,全年种植科技应用率达到100%,预计全年科技增产1500余吨,增收380万元。

二龙山农场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杨大鹏说:“基层党建的创新提升,其根本是锻炼全体党员为民服务、创业增收的真本领!”

正是朝着这样的党建目标,公司各基层党支部充分运用“北安模式”的政策利好,不断解构农业产业链,寻求党建品牌融入的关键点,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以“党建链”赋能产业链。

其中,第八管理区党支部以做大、做强土地托管为创新点,发挥与北安市二井镇“房连脊、地连边”的区位优势,通过“垦地联合党支部”的党建品牌,走上了一条“产业共赢、人才共享、疫情共防、文化共兴”的创新之路。

微信图片_20220829111848

“以前只是请农场的机车代耕代收、自负盈亏,现在联合起来全程托管给他们,一样的技术和机车,他们增加了作业面积,我们也提高了产量,双方都赚了钱!”北安市二井镇农民吴鑫一语道破“联合党支部”实现合作共赢的奥妙。

全流程大机械作业、全面积新技术管理、全产业集团化运营······今年,这样全要素的“保姆式”服务在二井镇辐射面积达到了4万亩,等于再造一个“第八管理区”,二井镇农户年预计增收720万元,第八管理区有机户全年预计增加机械作业收入400余万元。

培育人才链 “土”“洋”双培壮大服务力

“种植益农玉18号非常讲究规律,3-5叶期第一遍中耕,6-8叶第二遍追肥,9-11叶期喷施矮壮素,一点都不能差, 7叶期开始的四遍促早熟及防虫防病作业都是增产的关键”在第六管理区科技示范带地块,规模家庭农场场长、党小组长张龙江正在给种植户上一堂特殊的“增产”课。

公司党委创新基层党建载体,将人才链的长期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广泛实施开展“双培养”,即:将优秀党员培养成家庭农场场长,将优秀规模家庭农场场长培养成党员。

像张龙江这样的“土专家”也就成了党建融合发展的重点培养对象,就在今年“七一”期间,公司党委特批张龙江入党,也让他成了非党家庭农场场长一线入党的第一人。

无独有偶,有着12年党龄的吴险峰也是农机驾驶改装方面的“土专家”,春播期间,面对严重内涝,吴险峰带领党小组率先对施肥机进行“四层定量施肥”改装,同时在施肥口加装监控设备,让驾驶员做到时时监控、定量监测,在他的带动指导下,全区所有机车第一时间进行了适应性改装,实现了作物根系在不同生长期都能有效供给养分,在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同时提升作物产量,让农业科技真正转化为增产增效的优秀成果。

二龙山农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峰表示:“农业人才的长期培养要注重‘土’‘洋’结合,不仅要发掘有着深厚经验的‘土专家’,还要引入具有先进思想的‘洋学生’。”

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就是一个“洋学生”的培养聚集地,人员学历全面本科化,其中3名硕士研究生;40周岁以下人员数超过了70%,党员人数超过80%;中心职能业务涉及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品种试验、种植模拟、农资管理、信息咨询、土地托管、数字农服、产品营销等多项内容。

微信图片_20220829111852

公司党委经过对农服中心学历结构、年龄层次、发展定位等方面的综合研判,在农服中心党支部打造“青耘龙山”党、团共建服务品牌,成立青年科技助农服务团,深入生产一线开展长势调研、植保检查以及技术指导等服务,不仅使高产农技得到推广,也为农业发展人才链接续了一支理论创新、技术过硬、勤于服务的有生力量。 (文图/王瑞亮 刘利 奚盛鑫)

责任编辑:陆松江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