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在习习凉风的陪伴下,走进北大荒集团胜利农场有限公司境内的39.6万亩国家级挠力河自然保护区,一派水草丰美、群鸟飞舞、生态平衡的画卷映入眼帘。
随行的农业技术人员说道,胜利农场有限公司境内拥有国家级挠力河自然保护区和黑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素有好山河之美誉。这里的土地依附着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资源,世代接受着大自然的涵养。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胜利农场有限公司以其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这74万亩耕地上,孕育着“地球之肾”赋予的绿色、营养、安全的“中国粮食”。
水稻长在“空气维生素”里
秋日,在胜利农场有限公司第六管理区的一处水稻地,饱满的稻穗翻滚着,呈现出黄绿色的稻浪,宛如一幅秋韵醉人的巨幅油彩画。
“胜利农场有限公司境内有耕地74万亩,林地28.1万亩,湿地39.6万亩。由于湿地具备净化水质、调节大气成分和固碳的功能,所以,在湿地生态系统的作用下,这里富含着被称为‘空气维生素’的负氧离子,并且地下水富含多种矿物质,农作物犹如生活在‘天然氧吧里’。这里生产的大米颗粒饱满、色泽晶莹,蛋白质、粗纤维、钙等含量丰富,香味浓郁,软硬适中,口感非常好。”主管农业的副总刘庆国了如指掌,又接着说:“这里黑土层普遍在20厘米以上,土壤有机含量大于4%,年有效积温在2400度以上,年降水量590毫米,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我们积极开展减化肥、减化学农药、减化学除草剂的农业‘三减’行动,保护黑土地,促进节本增效,实现绿色发展。去年,我们这的水稻最高亩产达1450斤!”
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建三江分局胜利管理站站长连全江从事湿地管护工作11年了,他对湿地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说道:“湿地不但能够改善生态环境,还对农业生产发挥着保障作用。湿地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流水流经湿地时,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被湿地植被吸收,或者积累在湿地泥层之中,能够净化下游水源,还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优质水源,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益。”
生长在湿地旁的农作物接受着湿地的福泽,享受着大自然的独特馈赠。这里的人民也用行动回馈着自然,守护着自然。
近年来,胜利农场有限公司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制定湿地保护计划,稳步推进退耕还湿工作,使位于保护区缓冲区内总面积1万余亩的18处地块全部实现退耕还湿。为巩固退耕还湿成果,全力保护绿水青山,胜利农场有限公司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实施土地平整、栖息地恢复、禁牧禁渔等措施逐步恢复湿地原有生态功能,使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湿地巡护队副队长王东健说:“现在,湿地的生态环境一年比一年好,珍稀鸟类越来越多,每年都有丹顶鹤、白枕鹤、白鹭、苍鹭等10余种珍稀鸟类在这里栖息。”
透过无人机的视角俯瞰,一边是万顷良田,一边是万顷湿地,两者相伴相生,居民区犹如明珠般被环抱其中,人与自然共同支撑着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大豆未成熟 农户先进账
一系列大豆种植扶持政策促进了大豆面积稳中有增。
今年,胜利农场有限公司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种植优势,深挖内部潜力,种植大豆10.17万亩,比去年增加了60%。同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挥“胜丰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与宝清滨北公司等粮食收购企业签订了大豆种植订单。由于品质好、产量高,这里的大豆受到广泛青睐,在近6年的时间里,订单面积从最初的4000亩发展到如今的3.5万亩。今年,作物还没成熟,订金早已装进了农户的腰包,让种植户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为什么这里种植的大豆能够保持较高的产量,且受到粮食收购企业的青睐?带着思考,走进了胜利农场有限公司第五管理区第七作业站的7号大豆地一探究竟。
走进田间。这里的大豆植株健壮、结荚多,普遍已达到60多厘米高,长势喜人。
胜利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总经理袁忠兴告说:“多年来,胜利农场有限公司始终坚持以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生态环境适应、绿色低碳环保的原则,使用分级粒选、三行精点、配方施肥、飞机航化、综合植保、健身防病等高新技术,实现了栽培技术模式化、测土配方施肥科学化、病虫草防控专业化、全程作业机械化和田间管理科学化,促进大豆高产、高效、优质、标准化生产,为保障品质、丰产丰收不断夯实了基础。”
“其实,这里的大豆之所以品质好、产量高,除了与科学的管理和技术优势有关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昆虫授粉。”农业发展部康丛军说,“准确来讲,应该说是东北黑蜂为大豆授粉的原因。”
康丛军一边拿起一根大豆植株查看结荚情况,一边介绍:“多项研究实验证明,大豆可以依靠自花授粉进行结荚,但昆虫传粉是大豆最主要的传粉媒介,传粉昆虫的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制种的产量。通过蜜蜂进行异花杂交授粉,可以促进大豆饱荚增粒重,提高产量。胜利农场有限公司境内有黑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豆花不是蜜源花,对蜜蜂缺乏诱惑力。但在这里,一望无际的大豆同时绽放出花朵,散发出东北黑蜂也难以抵抗的吸引力,所以,大豆已经成为东北黑蜂的蜜源植物之一。东北黑蜂的授粉强化了大豆的异花混合授粉优势,帮助大豆提高了单株结荚数、结实率和产量。”
据悉,所处的这块大豆地是高产创建示范区,今年种植的品种是华莱豆2号,预计产量可达每亩250公斤。
草比小麦高 缘何人夸好
风吹麦浪,又到收获季。徜徉在胜利农场有限公司一处小麦地,目光所及之处,弯着腰的麦穗迎风轻摆着涌起阵阵麦浪,用摇曳的舞姿迎接丰年的到来。麦田中,野草与小麦共生。
“这是建三江分公司区域唯一拥有欧盟认证和国标有机认证的小麦种植基地,能看到这些野草,恰恰说明这块地不施用任何化肥和农药。 ”这个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康丛军介绍:“今年,这个基地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我们围绕‘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总体思路精准发力,以农业优势补营销短板,探索农业消费新模式,开创企业个性化、高端化营销增收新路径,开展了‘我在三江有亩田’活动,对作物从种到收的各个生产环节提供全程保姆式托管服务和‘零农药’、全程可追溯管理,让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通过网络认领农田实现自己的‘田园梦’。”
胜利农场地处北纬47.33度的高寒地带,在充足的光照下,保留了优异基因的小麦可以充分享受绿色无污染并富含腐植质、钙、磷、镁等丰富营养物质的黑土地的滋养。
“我们除了为认领人提供代耕、代管、代储等服务之外,还依托省级龙头企业胜利粮油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代加工服务,确保认领人吃到应季新鲜、绿色放心的食品,努力打造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 农场产业营销部负责人孙光涛说。
“今年我们农场共收到来自北京、上海、河南等地的300多份认购订单,基地收获的有机小麦将被直接送往省级龙头企业进行储存,待完成加工后,认购人将会收到‘自家农场’生产的北大荒健康安全的农产品。” 胜利农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庆国欣喜地说。
从过去的“到超市买”变成“自己种植”,从“看不见、摸不着的种植过程”到“全程可追溯的放心粮”,胜利农场有限公司的农田认领模式让消费者更放心。今年,胜利农场有限公司陆续接到了来自北京、上海、河南等全国各地的300余份认领订单,认领额达74.61万元。这里的粮食从“养在深闺人未识”成为“一亩农田天下知”,北大荒健康安全的农产品正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王志弘奚盛鑫)
责任编辑:陆松江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