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肇源县辖16个乡镇、135个行政村,有建档立卡脱贫户1265户2593人,监测户111户234人(其中已消除风险52户115人;未消除风险59户119人),纳入重点关注人口台账351户767人;全县7个贫困村已于2016年底前先后出列,所有脱贫人口在2019年底前全部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由0.23%降低到0;现有驻村工作队15支、帮扶责任人945人;2022年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5336.16元,同比增长21.8%。
按照国家“脱贫人口收入增速超过当地农户收入增速”的要求,为确保脱贫人口收入持续稳定增加,不出现不增反降情况,经过收入测算及统筹施策,2022年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预计实现15300元。为实现这一目标,切实巩固好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市县委决策部署上来,肇源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牢固树立“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工作基调,将领导责任、工作推进、考核评价、督导问责“四个体系”工作落实机制贯穿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坚持“实”字当头、“干”字为先,以重点工作突破为切入点,以创新实施“一线工作法”为路径,以精准考核评价为手段,以能力作风建设为保障,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实现了责任全部覆盖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全县16个乡镇、135个行政村全面落实了乡镇(行业部门)主体责任、领导干部党政同责、驻村干部履职尽责机制,每个乡镇(村)都明确了一名县级领导、一家帮扶单位、一名帮扶队长、一名责任组长、一名驻村书记分包联系,每户脱贫户和未消除风险监测户明确一名帮扶责任人帮扶,实现了各级责任全覆盖,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实现了工作高效运行
全县严格落实周四“帮扶日”工作制度,每周下发“帮扶日”任务清单,945名帮扶责任人共同进村入户,开展集中排查,落实帮扶举措。包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进行日常走访,及时了解农户生产生活情况,并记录走访日志。建立日研判、周汇总、月调度、季通报、年排名常态工作推进机制,县委和县政府分管领导每月组织召开调度会,每季度对各乡镇(村)、各帮扶单位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创造性实施了“一线工作法”,建立了重点工作、责任、成效“三轴”示意图,并用绿、黄、红、黑四色标注,综合排名,大力表彰先进,挂牌亮丑鞭策后进,营造了争先进位、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实现了精准考核评价
通过推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考核细则》,精准建立了日常考评、实绩考评、质量考评、年度考评“四位一体”考评体系,并通过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实行正向激励,落实责任追究,推进了各项工作落实落细。
聚焦“示范引领”,压实任务开新局,决心如磬构筑“头雁领飞型”领导责任体系
建立了“三级五岗”。中心主任(正科级)牵头抓总,三位副主任(副科级)和各科室工作人员(股级)分级负责,为避免岗位人员交叉重叠,“五岗”除正科级岗、副科级岗和股级岗外,设置了由支部纪检委员负责的工作督导岗和由办公室干事负责的工作落实岗。同时,成立了防返贫监测与帮扶、产业项目建设和促进脱贫人口增收三项重点工作推进组,明确了各组牵头领导、责任科室、分管股室、配合人员的职权职责,做到权责清、任务明。
建立了“三包联”责任制。中心四名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包联乡镇村屯、包联产业项目、包联监测对象,重点在防返贫监测、“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产业项目等方面,与会商部门、乡镇干部、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及村屯网格员,通过“望、闻、问、切”及“十问”“九查”等方式进行联动“会诊”,确保“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实现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三落实”与服务对象无缝对接。
成立了“四个体系”工作专班。按照“四个不摘”要求,为深入推进“四个体系”建设,扎实做好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确保脱贫基础更加稳固、脱贫成效更可持续,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结合工作实际,成立肇源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四个体系”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专班。工作专班下设了办公室,为加强工作统筹协调和调度推进提供了保障。
聚焦“四项机制”,周密部署见实效,匠心如琢构筑“一体运作型”工作推进体系
坚持“应纳尽纳”,推行集中排查机制。在农户自主申报的同时,开展县、乡镇、村三级常态化集中排查。按照“两看两问一查一写”排查法(到户看院子、抬眼看房子、走近问身子、俯身问孩子、坐下查折子、临行写册子),结合“六访”工作(县级查访、干部走访、部门联访、教师家访、医生询访、农技随访),及时掌握返贫致贫风险,建立问题、措施、责任、时限“四项清单”,杜绝“体外循环”,确保“应纳尽纳”。截至目前,累计开展3次集中排查,动员县、乡、村三级干部1821人次,共排查了覆盖脱贫人口、监测户以及“八类”重点农户62648户243112人。
坚持“靶向施策”,推行分类监测机制。结合集中排查,围绕“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家庭收支等情况,根据脱贫户致返贫风险点,从产业帮扶、就业帮扶、金融帮扶、政策兜底等8个方面进行分类施策,实现了从“撒芝麻盐”到“捏指成拳”的转变,为靶向施策开展帮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每个脱贫户监测户实现了户均2个产业项目带动,年户均增收将达到7000元以上。
坚持“统筹高效”,推行联席会商机制。建立“1+N”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联席会商制度,“1”即乡村振兴服务中心,“N”即财政、农业、医保、教育、卫健、住建、民政等行业部门。联席会商由中心主任召集,每季度召开一次,形成了运行通畅、执行有力的工作体系。同时,建立了“会商部门数据比对微信群”,为实现数据比对高效便捷奠定了基础。目前,组织召开防返贫动态监测联席会议3次,收集核实各行业会商部门推送风险预警信息7523条,开展数据比对4次,摸排核查率100%。确保一旦发现住房、饮水、教育、医疗等方面问题,第一时间作出风险预警,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坚持“群众路线”,推行“一线工作法”。为深入推进机关能力作风建设,从严从实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切实转变干部作风,推动工作重心下沉,让群众满意,使工作提效,为发展助力,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一线工作法”实施方案》,并践行了“一线工作法”即:坚持问题在一线发现、坚持矛盾在一线解决、坚持工作在一线推动、坚持形象在一线树立、坚持感情在一线融洽、坚持水平在一线检验。通过走好新时期群众路线,使“一线工作法”成为推动工作开展、完成目标任务的有效载体,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促发展的行为准则。目前,中心党员干部通过“走流程”、“大包联”、“岗位练兵”、“业务比武”等方式,大规模深入各乡镇2次、参与干部11人、历时5个工作日,解决群众急难愁朌问题12件。
聚焦“创先晋位”,“四位一体”鼓干劲,恒心如始构筑“目标倒逼型”考核评价体系
始终坚持齐抓共管、真抓实干的工作导向,制定推行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考核细则》,精准建立了日常考评、实绩考评、质量考评、年度考评“四位一体”考评体系。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尤其是防返贫监测与帮扶、产业项目建设和促进脱贫人口增收三项重点工作推进情况、机关能力作风建设情况、工作创先争优晋位情况,通过建立“三轴两通道”的方式,制成工作责任、任务和成效“三轴”示意图,挂图作战,按月细化目标并“四色”标注进展。工作中,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评估结果分为“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次。90分(含90分)以上为“好”,绿色标注;80分(含80分)——90分为“较好”,黄色标注;60分(含60分)——80分为“一般”,红色标注;60分以下为“差”,黑色标注。考核评估结果经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上报县委、县政府。通过考核评估,指导各乡镇村在统筹推动上发力、在狠抓落实上尽责,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见效,整体工作力争在全省创一流,全市争排头。截至目前,三项重点工作和常规工作工作成效“四色”标注已跟进到10月末。
聚焦“落实落靠”,多方监管促落实,同心如一构筑“层层加压型”督导问责体系
中心牵头,结合各项重点工作考核组目标任务,组织12家县直行业部门,采取“四不两直”以及实地调研指导、听取汇报、翻阅档案等方式,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对工作落实、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和成果巩固等情况,开展定期不定期督导检查,及时掌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对考核评估结果“好”或“较好”的乡镇、行业部门,予以表扬,在资金分配、项目安排、奖励评优、政策先行先试、兑现年终奖绩效奖时给予鼓励;对核评估结果为“差”等次或因责任、政策、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返贫致贫问题突出和规模性风险较大的乡镇,进行约谈提醒、挂牌督办;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责任、政策、工作落实弄虚作假、违规违纪等造成严重后果的乡镇、行业部门和个人,严肃追究责任。
评估结果提交全县绩效考核总体评价,奖优惩劣,激励担当,督促各会商部门、各乡镇抓紧抓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形成了年初有部署、年中有推进、年底有考核的工作闭环,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落地见效。
通过构建“四个体系”,有效实现了工作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任务推进上下左右衔接更加顺畅,工作督导评价更加精准科学,进一步促进了各项工作实现闭环。下一步,我们将通过落实“三个坚持”,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高宪茹)
责任编辑:陆松江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