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作为“没有院墙的企业”公司化改革后,移交政府职能,坚持核心要义生产粮食,回归企业经营属性,但还要不要继续创造条件吸引新企业落户,扶持原有民营企业扩容,优化场内工商运建服个体从业户集群,以不断扩大就业振兴农场经济进而富民安民?我们在查哈阳农场看到一个这样的答案。
扶植民营米业走强走远
“我们去年为查哈阳米业公司代加工大米3000吨,既解决了收购资金不足,又不担心市场的饱和滞销,只获取水稻加工费,做到稳赚不赔,是无风险经营”,金星米业老板张泽斌笑容满面地说。
查哈阳农场2019年8月注册成立查哈阳米业公司,与场内7家民营米业捆绑合作,抱团经营。重点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在市场开拓、融资渠道发挥基础性保障作用。在新稻集中上市时以民营米业存粮为担保,借贷民营米业购粮资金,解决他们的融资难、融资贵。在宣传营销方面为他们搭台唱戏营造竞争优势:2022年农场举办首次寒地粥米文化旅游节,邀请潮汕、江浙的粮商来场与民营米业商谈,当场签订合同现场签订合同7份,销售粥米3.8万吨,销售额1.4亿元。2022年农场共投入资金3.8亿元,为查哈阳七家大米民营企业提供粮食统营服务,支持他们巩固潮汕市场、全力进军大亚湾。
双全米业老板这样说:“农场为我们搭建平台,协调资金,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大粮商与我们接得上、接得准、接得紧,帮助我们解决市场占有不足的问题,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双全和笑良两家民营米业先后投资2403万元,新上两条日产200吨精制米生产线并扩建4万吨原料库及厂区内硬化地面,实现年销售收入13800万元,年利润210万元。
为了缓解秋粮集中销售,民营米业吞吐能力不足,农场2022年新建晒场41.46万平方米,方便农户临储梯次卖粮,减轻民营米业集中收粮的财务负担。
释放资源活力引企落地
“市场经济走过40多年,作为产业齐全的中国各类产品基本上市场饱和,农场这个级别招商引资难度越来越大,但这并代表着农场就无商可招,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物产和人脉两种资源”。查哈阳农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邵学杰把慧眼变成现实。
2022年8月,连续两家玉米烘干处理购销企业落户查哈阳农场。嫩江市来的赵老板,他看重的当然是物产资源和场地条件。农场“腾笼换鸟”以废弃的甜叶菊厂水泥场地入股这家企业,每加工1吨玉米农场获利12元。
农场秸秆规模大,运距短,便于就地加工。内蒙古昊联生物科技公司正是看中这一点,在场内选址建厂,第一期工程可消化农场秸秆30万吨,拉动就业300余人。目前设备已经完成调试,12月份工厂生产的有机肥就会销往全国各地。
查哈阳人脉有‘三多’:知青多,一万余人;考走的大学生多;在外有成就的多。农场“老乡会”发挥出重要作用:知名演员张惠田老师为家乡查哈阳大米代言......
迪尚华程制衣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设7条生产线,年加工各类服装15-40万件,产品全部销往非洲,提供160余名就业岗位,年产值660万元。这家服装加工企业不顾运距远来查哈阳建厂,与农场退休老师于春燕有关,老板是她远在山东创业有成的学生。
由朋友引荐,远在威海的德宏渔具厂也在农场设立分厂,产品全部外销,鼎盛时日用工40余人。这些民企的引进,在保就业、保民生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稳定人口支撑个体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查哈阳农场在册民营企业13家,个体工商运建服500余户,服务行业门类齐全,特色行业应有尽有,带动就业5000余人。
在源隆影视传媒(查哈阳第七分公司)的直播间,我们见到负责人纪王龙。师大毕业后他回到农场租了一个门面办起网络直播公司。问起他回来创业的原因,他说:“这得感谢查哈阳农场能留住人口,仅场部就有三四万人,我才能招收到直播学员,每人每月工资3000元,我也有不错的收入。现在的人不缺吃不缺穿,余下的时间是精神需求,需要有人陪他们唠嗑”。
李静是“雅盛睫毛厂”的老板,属于待料加工,成品送往山东平度市出口。厂子不大,解决了残疾人和陪读的“宝妈”就业,多的时候40余工人上班。她讲到,一个地方个体工商业发展快慢要看学校。农场有小学2所,初中和高中各一所,高中面向甘南县招生,父母陪读拉动的不仅是租房业务和生活消费,连我这个厂的用工也带动起来,我们实行计件工资不固定工作时间适合这些陪读的“宝妈”。
发展个体经济作为农场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董事长邵学杰对此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智慧农业减少人工是不可逆转的总体趋势,从土地分离出的富余人员农场接不住必然要外流,没有人口的农场撑不起大农场,更谈不上振兴农场,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以人口稳市场,用市场留人口”。
农场今年着重全力打造全域沉浸式旅游项目,举办首届寒地粥米文旅节,增加流动人口支持服务业,文旅节后日均500游客来农场。为了留住“一小一老”,教育虽然纳入属地管理,但不影响农场对教育发展给予应有的支持。2021年为中学修缮2240平方米的篮球塑胶场地,改善场幼儿园园内硬件条件。5年时间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16亿元。饮水、街路、景观、绿化、广场休闲文化设施都得到全面升级改造。持续加大医疗投入,做足康养文章,先后投入460万元购买先进的仪器12台套,接近县级医院的诊疗水平。把农场建成了区域内宜居、宜业、宜养小城镇,吸引周边3000外来人口来场居住。
政治思想赋能激励民企
卢涵是查哈阳农场最年青的民营企业家,她所经营的红星农具厂2021年产值2300万元,年利润350万元,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12项,生产的农机配件销往内蒙古、新疆、湖北等地。2022年,所在的海洋管理区党支部把她发展成党员积极分子,以她的名字建立的“卢涵创新工作室”已经对外开放。她说“以前我想的是怎样自己赚钱,现在想的是怎样带着大家赚钱;以前我想的企业没干好是丢自己的脸,现在想的是企业发展不好丢的是农场的脸,所以我的动力更足了,劲头也更大了。”她的企业今年销售额同比增加了6个百分点。
对于民营企业的正向激励,农场党委一个不能少。农场米业公司与米业协会成立联合党支部,通过支部建在“链”上、建在网上、建在线上联建共建机制,把场内7家民营米业党的建设纳入到一个整体,每月组织党员干部深入一线,与企业家一同谋划经营、推进销售;每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打破企业之间的壁垒,搭建起情感认同、良性互动的交流平台,促进产业上下游信息、生产要素等高效流动,抱团闯市场。(马向微)
责任编辑:陆松江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