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我国东北地区地处黑土区核心地带,其中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第一产粮和商品粮调出大省,更是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压器”和“压舱石”。在京出席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钱福永如是说。
钱福永委员说,我国东北地区存在大量侵蚀沟,危害十分严重。一是破坏地表、蚕食耕地,致使地块支离破碎,严重影响现代化机械作业,阻碍农业现代化发展。二是降低土壤养分,导致耕地土地瘠薄、质量下降,产能逐年降低,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三是坡面径流携带大量泥沙,通过侵蚀沟下泄,导致水土流失,造成水库河道淤积堵塞,加剧洪涝灾害。如不加强治理,东北地区侵蚀沟面积将不断扩大,不仅危及黑土地,更将严重影响粮食综合产能、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钱福永委员说,以黑龙江为例,多数地区为漫川漫岗和低山丘陵地貌,且土壤土层较薄、土质较为疏松,抗蚀抗冲性能较差,在降雨量和降雨强度较大时,极易发生沟道冲蚀,造成水土流失。从所处地类来看,侵蚀沟主要分布于耕地、林地和草地,其中耕地中占比50%以上;从发展类型来看,分为稳定型和发展型,其中发展型占比85%以上。目前,黑龙江省共有100米以上发展型侵蚀沟9.95万条、沟道面积7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中发展型侵蚀沟8.76万条、沟道面积643平方公里,年均侵蚀土量2500至4400吨/平方公里,造成粮食损失10亿斤以上。
钱福永委员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黑土地保护提出要求,强调“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专项规划(2016—2030年)》等一系列加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政策措施,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颁布实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黑土地保护的重视和决心。
钱福永委员说,黑龙江省贯彻落实国家决策部署,自2016年起连续开展规模化侵蚀沟水土流失专项治理,初步形成了一套侵蚀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虽然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但因资金分散、工程配套不完善、人员队伍投入不充足等因素,侵蚀沟治理成效尚不明显,治理规模与存量规模差距悬殊。经多年努力,治理修复了耕地中发展型侵蚀沟1.2万条,但仍有7.56万条尚未得到治理,黑土流失依然严重,且目前开展的生态修复工程,只在遏制侵蚀沟发展和降低沟道侵蚀上进行治理,未能修复沟毁耕地,没有从根源上解决耕地破碎化问题。
钱福永委员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论断和“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等相关部署要求,黑土地侵蚀沟综合治理及沟毁耕地的有效修复,不仅会获得地力提升、水质澄清、气候改善等生态效益,也将获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经济效益、农村人居环境美化和居民环保理念提升的社会效益。
钱福永委员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在治理修复上,坚持分类施策,建议将大中型侵蚀沟治理,作为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项目,加大涉农工程整合力度,优化治理方案,尽早恢复生态,严防继续恶化;针对小型侵蚀沟整治,建议加大填埋复垦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尽快恢复受损地块完整性,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前瞻性保障。
二是在资金保障上,受地方财力限制,侵蚀沟治理的投资总量和单位投资水平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建议设立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支持保障力度;因侵蚀沟综合治理见效慢、周期长,建议细化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机制,全面激励地方政府抓好侵蚀沟治理的内生动力。
三是在机制建设上,加强科研攻关,加大对侵蚀沟形成的机理问题研究,做到防治结合、防治并重,从源头上解决或减少侵蚀沟的形成,有效控制增量;进一步完善侵蚀沟动态检测预警体系,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对治理成果的量化评价和科学分析,确保治理效益实现最大化。(文/陆铁男,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陆松江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