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拒绝“新冷战”,日本媒体人:中国专注“一带一路”

发布时间:2023-10-09 16:43:58 来源: 人民中国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10月将在北京召开。此前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至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货物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升至2.07万亿美元;中国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2700亿美元。国际社会关注此次高峰论坛上,中国将如何继续擘画“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

木村知义

前NHK主播、日本资深媒体人

近日,日本资深媒体人、前NHK主播木村知义通过《人民中国》撰文表示,过往十年,“一带一路”已成为全球性倡议,孕育着新世界秩序的胎动。比起美西方热炒的“新冷战”,中国致力于共建“一带一路”,与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在和平、互助、合作的过程中开辟通往新世界的道路。他同时还指出,作为“一带一路”地理意义上的起点与终点,日本应充分认识到一味追随美国抗衡、封堵中国的愚蠢性,并认真思考本国今后的发展道路。

引发分裂与对立的“强化战略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我们在目睹亚太地区形势剧变之后,实在难以言喻。我指的是今年8月在华盛顿郊外戴维营举行的美日韩首脑会谈。

此次“首脑会谈”宣称:“我们将强化日美同盟、美韩同盟的战略合作,把日美韩的安全保障合作推向一个新高度。”美日韩透露了将通过强化三国安保体制,创建新军事合作框架,形成以美国为核心的“准三国同盟”,以这种“战略合作”抗衡中国。不得不说,这将进一步激化东亚,乃至亚太、世界的分裂、对立和紧张情绪,是一种违背历史潮流的举动。而这竟然被称为是美日韩的“新时代”或“新高度”,问题就更严重了。

但是,如果我们站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视角观察,我们会发现这才是象征当今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张开双翼,覆盖全球,作为一个孕育新世界秩序胎动的摇篮器而萌动。“非美西方世界”已占据世界主流,美国挣扎着动员所有同盟国试图维护已从根本上发生动摇的以美国为中心的“旧秩序”。而美国最后的“落脚点”(之一)以美日韩首脑会谈的形式公之于众。

世界历史正迎来大转折期,唯有克服诸如此类的种种纠葛和困难,新世界才会向我们敞开大门。我们必须意识到当下正在经历过渡期。

从地理延伸转向“高质量发展”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10月,他在印度尼西亚国会阐述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设想。紧接着在巴厘岛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上,习主席提出了创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构想,“一带一路”倡议正式起航。2014年12月,为向“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中国出资400亿美元创立了丝路基金。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外交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3年10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

这十年,从亚欧大陆到东南亚、非洲、拉美、加勒比岛国、太平洋岛国,再延伸至世界各大洋,“一带一路”覆盖全球,通过多条路线在地理空间上延伸,实现了升级进化。

今年6月在天津举办的202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一带一路’倡议的未来”对话会上,有关人士介绍称,共建“一带一路”已经吸引了全球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主要国际组织参与。此外根据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表决通过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截至2022年末,中国已与15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时过境迁,不难想像相关数据还在进一步增加。

另外,据有关人士介绍,连接中国和欧洲的国际货物列车“中欧班列”,开行列数已超过65000列,有超过600万个标准集装箱的货物运送至欧洲25个国家200多个城市。值得一提的是,据中国媒体报道,截至今年7月底,2023年度的“中欧班列”开行列数已达到1万列。我们了解到,通过“中欧班列”,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

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基于这些成果,值此“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就今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项目进行了详细阐述。“高质量”所指代的内容多样,涉及诸多领域,其中推进建设“数字丝绸之路”提上了议程,而“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则被放到了一个重要位置上。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多加留意。

201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到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引领国际秩序变革,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习总书记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引领世界秩序变革的决心。此外,在建设“一带一路”方面,中国还表示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促进国际合作,着力于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构建“国际合作新平台”,让“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发展的新动力。

如上所述,“一带一路”倡议正日新月异地进化、发展着。如果我们无法对“一带一路”进行动态性的把握与观察,就无法理解和认识该倡议的实际发展情况;如果我们无法深化对“高质量”措辞的理解,就无法认清“一带一路”的现实与现状。在审视“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的未来时,关键取决于我们究竟能多深入地理解“高质量”措辞的含义。

下一个十年,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过往十年的经验中,我们必须理解的一点是,“一带一路”倡议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以下稍微有些长,但是我想引用一下习近平主席的讲话: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纵观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尽管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期盼永久和平,但战争从未远离,人类始终面临着战火的威胁。人类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一国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不安全之上,别国面临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面对日益复杂化、综合化的安全威胁,单打独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我们应该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共同消除引发战争的根源,共同解救被枪炮驱赶的民众,共同保护被战火烧灼的妇女儿童,让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让人人享有安宁祥和。”(摘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17章“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当今世界的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性、现实性高度浓缩于以上讲话之中。

擘画新世界的蓝图

另一方面,“新冷战”一词已成为日本媒体的高频词汇。然而中国始终拒绝接受这一话语概念。美国打着“经济安全保障”的名义“制裁”中国,不断强化围堵中国。日本等国家也紧随美国采取了相关政策措施。深入分析那些政策措施,我们会发现当前局势实际上已经近似甚至超过了此前美苏冷战时代的“管制”。此外,现实中围绕台湾问题,美日所采取的一些举动让人仿佛联想起了“冷战”。然而,中国坚决拒绝重演当年造成世界分化与对立的一幕,选择与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在和平、互助、合作的过程中开辟通往新世界的道路。正因为“一带一路”多路径、多领域地向世界张开双翼,中国才能做到这一点。世界大潮正朝着探索新世界秩序的方向涌动。中国正因为确信这一点,所以拒绝参与所谓的“新冷战”。如果能清楚把握这一点,我们便能看清当今世界的动向。

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

当我们回顾“一带一路”倡议这十年,需要深入思考与世界相处的方式。这不仅意味着生活在世界史转折期的我们需要加深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要求我们通过参与“一带一路”,理解“共同思考、共同努力、共同向前”的重要内涵。

日本的正仓院保存着古时候从遥远的希腊、罗马、阿拉伯世界经由丝绸之路、中国传来的文物与文化。它们是深化交流后淬炼出的精华。毫无疑问,日本是“一带一路”地理意义上的终点,也是起点。遗憾的是日本至今没有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我们需要想起这一点,并牢记日本正处于深化与世界以及中国相处的感性、见识的时代。我迫切地感到日本需要明白一味追随美国抗衡与封堵中国的愚蠢性,同时下定决心从根本上改变现状。

那么问题来了:日本究竟该走一条怎样的道路。

编译:吴文钦

图片源自网络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