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2023国际城市媒体北京论坛组织中外媒体记者参访北京历史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23-10-14 17:26:35 来源:中国东盟报道

10月12日至13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2023“国际城市媒体北京论坛”,邀请乐来自意大利、希腊、埃及等60多个国家的150余名国际媒体记者,先后参访了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大运河、天坛,欣赏了北方昆曲剧院的经典传统昆曲剧目《长生殿》,对北京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入了解。

媒体参访团的外国记者们在大运河“三庙一塔”合影留念。摄影:李艾蓉

走进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

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园内现存各式宫殿、园林古建7万平方米。作为当今世界上建筑规模较大、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的皇家御苑,颐和园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杰出的园林艺术价值和重要的科学价值,令其成为享誉中外的游览胜地之一。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东方皇家园林文化的重要代表。

近年来,北京不断加大颐和园的遗产保护工作,始终遵循“最少干预”的保护原则,在维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颐和园画中游建筑群修缮工程。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据了解,仅古建维护方面,颐和园近年来就相继开展了耕织图景区环境整治、听鹂馆维修、大船坞修缮、排云殿佛香阁景区修缮、仁寿殿景区修缮、古建筑群修缮、谐趣园修缮、四大部洲修缮、环湖路改造(一期、二期)、德和园修缮、清晏舫修缮、瞰碧台保护修缮、须弥灵境建筑群遗址保护与修复、辇库修缮、澄怀阁修缮、画中游建筑群彩画保护项目等37个重点保护与修缮工程,使得颐和园整体景观环境得到恢复,历史原貌得到最大限度延续,基本显现出自然典雅与辉煌富丽相交融的皇家园林风貌。

有外国记者表示,在游园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北京市政府对颐和园的保护修缮成果,古老的园区呈现出勃勃生机。

参访团成员与身穿传统服饰的中国游客合影留念。中国网记者 和海佳 摄

颐和园的百年变迁是北京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蜚声全球的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目最多的城市,更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近10年来,北京在遗产本体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等方面开展了持续有效的工作,创造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北京模式”。

感受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开发

国际媒体参访团的第二站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在“三庙一塔”古建筑群,儒释道三种不同的宗教信仰相邻而居的建筑格局,让人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包容与融合,这也是今天中国“和而不同”精神的有力见证。在燃灯塔下,各国记者实地了解了京杭大运河的悠久历史,随后登上游船,在如画清波上感受运河文化,了解京杭大运河北京通州段的保护利用成果。

在游船上,原北京古代建筑研究所所长侯兆年、北京石刻博物馆研究员王晓静为国际媒体采访团介绍了大运河北京段的整体情况。始建于公元前486年的大运河,自北向南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涉及沿线8个省市27座城市,全长2700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代表了工业革命前水利水运工程的杰出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大运河于2014年6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参访团记者纷纷表示,在游览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北京市政府对该文化遗产的活化开发,整条运河文化带都呈现出勃勃生机。

参访团记者在天坛。图片来源:国际在线

离开大运河,参访团记者在文物专家的带领下,参访了世界文化遗产天坛的圜丘、皇穹宇景区、丹陛桥、祈年殿等。天坛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天、祈谷的场所,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造型最精美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祈年殿,媒体记者采访了天坛副园长刘勇,了解天坛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领域的具体实践。2020年以来,天坛按照“最小代价、最小干预”的原则,完成文物修缮和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项目,并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完成皇穹宇、皇乾殿及祈年殿原状陈设提升工程,不断完善遗产价值阐释。

参访团成员与《长生殿》演员合影。摄影:屈伯崴(北京对外文化交流中心)

13日晚间,国际媒体参访团记者还走进剧场,与昆曲戏迷观众共同欣赏了北方昆曲剧院的经典传统剧目《长生殿》。

昆曲《长生殿》既有洪昇剧本展现的无穷文学艺术魅力,也有“百戏之祖”昆曲演绎的东方美妙神韵。两者生动结合,相得益彰。现场很多观众表示经典剧目百看不厌,依然令人回味无穷,感慨昆曲经典作品的魅力经久不衰。记者们也经由这两天的参访,感受到新时代北京的“古韵新风”,了解到北京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实践经验,感知到新时代的首都发展。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