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云月
过去三年,受新冠疫情和国际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韩企在华发展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一些认为韩国应和中国市场“脱钩”的言论也开始出现。然而实际上,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不断深化以及今年以来中韩航班迅速恢复,越来越多的韩商正来到中国,中韩间经贸往来也再次活跃起来。
近日,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青岛代表处首席代表黄在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仍将是韩国最重要的贸易及投资对象国。
2023年8月9日,黄在元在济南国际商协会产业对话活动上发言。图/受访者提供
中国从生产基地转变为消费市场和技术合作对象
KOTRA是韩国政府属下非营利贸易促进机构,旨在促进韩国与海外地区的经贸交流,包括扶持韩国企业出口及进军海外等。成立至今,KOTRA建立了一个辐射世界各地的韩国海外贸易工作网,仅在中国就建立了包括香港、台北等在内的21个代表处。
黄在元入职KOTRA后被分配到中国,先后在大连、青岛、厦门、北京、西安、广州、香港等7个代表处共从事了16年海外工作,对中国市场及韩企在华发展等有着深刻的见解。
据黄在元介绍,截至2022年底,韩国对华累计投资达891亿美元,占韩国海外直接投资的12.1%,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2021年,得益于中国经济快速复苏,韩国企业对华投资更是达到了67.3亿美元的峰值。“韩国企业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截至2022年,制造业累计投资总额达728亿美元,占韩国对华累计投资的80%以上,其次是金融业(5.8%)和批发零售业(4.5%)。”
黄在元指出,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导致韩国的对外投资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韩企逐渐将生产线迁移至东南亚地区。“尽管如此,中国依然是韩国的重要经济伙伴,从生产基地转变为消费市场和技术合作对象。”
新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近年来,随着中国持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市场出现了许多新变化。黄在元认为,这对韩企来说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其中,中国“大科技”公司(Big Tech)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对韩企的意义尤为重大。
“阿里巴巴、腾讯、抖音这些超大型企业的登场,无疑给韩国的各种平台和电商企业带来了强大的竞争对手。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公司在提高支付便捷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也为改善中国营商环境做出了很多贡献。”黄在元进一步分析,这些公司不仅可以成为韩国优质产品的分销渠道,如果能够和游戏、娱乐、健康等韩国具备竞争力的领域结合,将会为韩企向中国市场进军拓展更多有效路径。
对于在华韩企及准备进军中国市场的韩企,黄在元建议他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市场的多样性。“中国各地区文化风俗各异,城乡贫富差距也较大,因此,对于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不能一概而论。在东部沿海地区取得成功的品牌在内地不一定同样受欢迎,在南方受欢迎的服务模式并不能保证受到北方消费者的喜爱。中国在拥有全球最大奢侈品市场的同时,也拥有最大规模的‘下沉’市场。”
黄在元表示,韩企在进军中国市场时,应明确自己的产品和品牌特性适合中国的哪些市场,优先选择成功可能性较高的目标市场,确保前沿阵地后再向周围扩散,或者通过与各地区权威企业合作进行逐地攻略。
中国市场是企业竞争的竞技场
“从1992年中韩建交到2000年代中期这段时间里,随着‘中国热’在韩国兴起,大量韩国企业在对中国情况了解不足的情况下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然而,这其中的大部分企业都未能取得预期的成功。”黄在元进一步指出,“如今情况恰恰相反,受政治外交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韩国企业开始无视中国的市场价值,甚至缩减现有的投资和基础设施,这无疑是对已经积累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十分令人惋惜。”
“我希望韩国企业能够更加冷静客观地看待中国市场的未来,制定出长期的战略加以推进。”黄在元在采访中强调,韩企在中国竞争力下降的现状下,与其放弃事业而浪费掉好不容易积累的人力、物力基础,不如通过积极的内部革新提高竞争力,仔细研究变化中的中国市场,通过转换商业模式等方式寻求新的增长。
“可以确定的是,今后中国仍将是韩国最重要的贸易及投资对象国,韩国绝对不会放弃中国市场。”黄在元表示,“我一直把中国市场比喻成奥运会。全球领先的企业无一例外地进军这个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同时这也意味着,只要进入决赛圈,世界强队的地位就会得到认可。我希望韩国企业能够在中国市场这一堪称企业竞争奥运会的舞台上取得成功,成为世界级企业。”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