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产业链“纵向压缩、横向整合”的趋势非常明显。经济学的基本常识告诉我们,由于各国存在不同的生产要素禀赋,所以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切入全球分工,不仅可以实现自身生产优势最大化,消费者也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质优价廉的商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球市场的分工合作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这一引擎上的一个“零部件”,就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和拥有14亿消费人口的中国。
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
对外开放是中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中国始终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今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将长久不变,永远不会自己关上开放的大门。”
近年来,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扩容、自由贸易港建设和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等举措,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制度性开放的新阶段。在农业、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中国正持续发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为了给外资来华兴业营造更加稳定的预期,中国政府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下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2019年10月,中国国务院发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明确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促进外商投资,平等对待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
一系列围绕降低外资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压缩负面清单,保障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的新政策不断出台。今年的5月30日,中国贸促会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外资营商环境调研报告》显示,97%的外资企业对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国政府出台的外资政策评价为“满意”以上。外资对中国市场的前景充满信心,近三年来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呈现明显的递增态势,2020年为1443.7亿美元,2021年为1734.8亿美元,2022年为1891.3亿美元。
拥抱中国市场新蓝海的法宝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已是不争之事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22年10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表示,全球经济活动普遍放缓且比预期更为严重,通胀处于几十年来的最高水平。2022年底,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IMF预测2023年全球至少三分之一的国家将陷入经济衰退。2023年7月,IMF发布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全球经济增速预计将从2022年3.5%的估计值下降至2023年和2024年的3.0%,更多经济体可能会陷入主权债务困境。在这份最新的报告中,IMF对中国2023年的实际GDP增速预测值是5.2%,远远高于同期美国的1.8%,欧元区的0.9%,日本的1.4%,英国的0.4%和加拿大的1.7%。可以说,中国经济的韧性正在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飞速发展,富裕起来的中国消费者,已经成长为“买全球”的一股重要力量。《中国高质量消费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人在全球共吸纳了近1万亿人民币的奢侈品消费,中国国内市场占全球奢侈品市场的46%。而中国也非常欢迎各国朋友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自2018年首次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来,大量的外国企业借助进博会,共享了中国发展的成果。
但拓展中国市场,还需要准确把握中国市场的机遇。当前中国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转型升级活动,对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清洁能源、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都有旺盛的需求,对于外国企业来说,加强对这些相关产业衍生产业的投资,是确保获得可观回报的前提。
文/肖宇(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