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王众一委员:讲好有温度的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24-03-08 10:32:00 来源:人民中国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高质量的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王众一,长年从事中日交流工作,深耕对外传播领域。围绕新时代如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更好开展人文交流等话题,接受了《人民中国》的专访。

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年交流

王众一1989年进入《人民中国》杂志社工作,35年来经历了中日关系的起起伏伏。“两国关系发展到今天这一阶段,形成了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战略关系,肯定会遇到现实的结构上的问题,这是客观事实,但真正让我们担心的,是两国普通老百姓之间的情感疏离。”对于现在中日关系的最大课题,王众一给出的关键词是“互信不足”。

“比起政冷经冷,心凉更令人担心。”援引近年来的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王众一介绍道,“我们常说中日友好基础在民间,但现实是两国民众对彼此的好感度一直在走低,目前的政冷经冷现象与互信不足有很大关系。”

怎样让民心相通,消除普通老百姓之间的芥蒂隔阂?这是对外传播最紧迫的任务,也是王众一一直在探索实践的课题。


2023年“中日关系舆论调查”显示,中日民众依然认同并重视民间交流对两国关系的改善作用

“尽管民间好感度的舆论调查结果不容乐观,但其中也有令人欣慰的地方,那就是有大约40%的日本青年人对中国抱有好感,和日本整体对华好感度偏低形成了对比。”王众一分析其中原因,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日本青年成长在新世纪,没有中日国力对比发生变化带来的心理逆差,能更加客观地看待中国;二是中国的流行文化对日本青年产生了一定吸引力。

提到中日青年交流,王众一最难忘怀的是1984年中国政府邀请三千名日本青年访华。这场大规模青年交流,至今仍是两国关系的一段佳话。很多当年参与交流的中日青年,后来都在不同领域成为致力于两国友好的骨干,为中日关系行稳至远发挥了重要作用。与40年前相比,现在两国的民间交流变得更加容易,日本人来中国和中国人去日本都已经司空见惯。

“我们在今天要继承好传统,更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做出创新。当代的青年交流,也许不需要规模做得那么大,但是一定要更有针对性,让青年们有机会更细致地观察中国,更能够针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去有的放矢地回应。”


2018年“熊猫杯”获奖青年来到了大熊猫的故乡成都(拍摄:顾思骐)

2015年,在日本三千青年访华30周年的第二年,《人民中国》与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日本科学协会共同主办了“熊猫杯”日本青年感知中国征文大赛,每年邀请10到20名获奖日本青年访华。2019年,获奖青年中岛大地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总书记亲自给他回信,鼓励他积极投身中日友好事业。

“我想这封回信不仅是对他个人,对所有参赛者,对我们这些大赛举办者,对所有从事国际传播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鞭策和鼓舞。新时代的中日青年交流大有可为,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久久为功,集腋成裘。”王众一对于未来面向青年开展人文交流充满期待与信心。

提案聚焦讲有温度的故事

除青年交流外,王众一长年参与“北京—东京论坛”等智库交流。对于公共外交在消除认知赤字方面的作用深有体会。“‘北京—东京论坛’到今年就将连续举办20年了。”王众一介绍道,“这个论坛涵盖了政治外交、军事安全、经济贸易、媒体等众多领域,两国的专家学者、前政要在论坛上非常坦率地谈出自己的观点,是一种非常好的交流形式。”


第19届“北京—东京论坛”2023年10月19日开幕(拍摄:人民画报陈建)

如果说智库交流是理性客观的,那么文化交流就是感性温暖的。王众一特别和我们分享了一件令他十分感动的事。“去年《人民中国》迎来创刊70周年,11月23日日本演员栗原小卷率领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代表团访问中国,点名要来拜访《人民中国》编辑部,和我们交流。”王众一感慨道,“这是毕生为中日友好倾注心血的老朋友们,对《人民中国》多年来‘以文化人’工作的肯定。而在与老一辈中日文化交流先驱对话后,我们的青年编辑记者也都感觉很受鼓舞,更加坚定决心,今后要通过人文交流,把更多的中国故事讲给日本,把更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介绍给日本,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拉近两国人民的心灵距离。”


与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代表团的座谈结束后,与会人员合影留念(拍摄:王浩)

结合这些深耕人文交流的切身体会,围绕如何更有针对性,更有温度地讲好中国故事,王众一今年参与了《关于增进人文交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舆论环境》的联名提案。“文化交流深入心灵,中日在这一领域有深厚基础,也有良好传统,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把人文交流做得更好。这也是我参与今年联名提案的重要原因。”


今年王众一在两会上依然聚焦人文交流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拍摄:人民画报段崴)

王众一去年曾参与联名提案《关于弥补国际传播短板,打造综合高质量国际传播平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这个提案可以说提得非常及时。”在过去一年中,王众一看到了中宣部对这份提案的重视,“中宣部提出了相应调整措施,其中部分已经得到落实。英语传播平台的打造正在进行,未来国际传播的整体规模也将进一步得到充实提高。”

王众一今年还带来了从小切口入手的个人提案《促进网络平台微短剧高质量发展》,从这两年异军突起的微短剧入手,关注这一新载体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实践前景。“我观察到微短剧在国际上很流行,有很多国外观众。我想,用微短剧的形式讲好有温度的中国故事,是我们的国际传播工作突破制约,走向世界的一个机会,也是海外受众感知中国的窗口。所以,如果可以引导好微短剧走向高质量发展,对于建设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一定非常有帮助。”

视频采访、制作:郭然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