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全国人大代表吴健: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国不能缺位

发布时间:2018-03-13 14:04:44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本刊记者 谢智华、王哲

牵头发起组织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不仅能够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为世界人民造福,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组成部分,更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我国科技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2研究所所长,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2研究所所长,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健,主要从事空间物理、空间环境监测技术、电波传播等领域的理论与试验研究,在电波传播和电离层研究领域具有较高国际影响,是一位走在世界前列的科技工作者,此次全国两会,他带来了关于牵头组织“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的建议: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支持我国有关领域科研机构牵头发起组织实施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向我国科技界发出了“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号召。同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 G20峰会上向全世界郑重宣布,“我们将力争在重大项目、重点方向率先突破,积极牵头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2018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吴健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见证了中国的很多科技领域特别是电波传播研究事业从落后于人到拜人为师,再到后来居上的过程,但令人非常遗憾的是,还没有一个国际大科学计划是由中国发起、牵头组织的。他认为,牵头发起组织“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可以使我国领跑国际地球空间系统科学前沿研究。

地球空间系统内部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等地球物理灾害、厄尔尼诺和拉尼诺等极端气候灾害、以及太阳风暴引起的空间天气灾害,威胁人类生命安全、航天和通信导航等高技术系统有效运行、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影响伴随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呈指数级增加。吴健对记者分析说,地震电离层前兆有可能成为地震监测预警技术的关键突破口。应对厄尔尼诺和拉尼诺等极端气候现象,也是人类长期共同面对的挑战。此外,有效应对空间天气灾害、保障和平利用太空,是 21世纪科技发展的基础之一。地球空间系统的防灾减灾,需要全世界联合起来、共同突破一系列前沿科学问题。探索地球空间系统多圈层之间的耦合、多时空尺度的科学问题,是当前自然科学研究的前沿,是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共同面对的挑战,也是各国政府防灾减灾的共同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地球空间地基监测能力,建成了多学科的全国监测站网,并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吴健指出,近十年来,我国建成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东经 120度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初步形成了我国中低纬度地区地基多2层圈多学科监测的能力,子午工程二期已经作为“十三五”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立项。在吴健以及他的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建成了覆盖全国和国际重点区域的国家电波环境监测站网、华北地区“电离层地基高分辨率观测试验网”、覆盖全国的地磁监测台网。目前,张衡一号卫星刚刚发射,张衡二号已经立项。这一切形成了天地一体化的能力,构成我国牵头发起组织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在相关领域基础研究的成果,无论是论文数量还是质量方面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并跑”,为我国牵头发起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奠定了坚实科学基础。我国发起组织了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地球科学、空间科学、无线电科学等联盟的成员国,参与推动了国际大射电望远镜(SKA)、欧洲非相干散射(EISCAT)等大科学工程和科学计划,在相关国际组织中出任领导职务,为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积累了技术基础、合作经验和人才队伍。在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吴健和他的同事们不断加强电波环境观测研究国际合作,代表国家先后在各大洲建成电波观测站。

吴健等相关领域专家于本世纪初提出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InternationalMeridianCircleProgram,IMCP)的概念设想,旨在联合东经 120°和西经 60°子午圈上的国家和地区、经地球南北极地区,以地球空间系统传统和非传统灾害预警相关的科学前沿问题研究为目的,建立地球空间系统的天地基一体化协调监测和信息共享能力,建立合作组织机制,推动国际社会开展多学科交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合作,为全人类应对防灾减灾奠定科学基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科技支撑。

据吴健介绍,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利用地球陆地上唯一可闭合的“120°E+60°W+南北极”国际子午圈,协调圈上国家和地区发展多台站、链网式、天地基一体化的协同监测能力,建立数据信息共享和人才培养平台、一系列地区科学中心,建立相应的国际合作组织和协调机制,联合已有的国际和区域的合作组织,共同促进地球空间系统全球行为及多圈层耦合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提高共同应对地球物理灾害、极端气候灾害、空间天气灾害的能力,引领国际地球空间科学领域的发展,至 2030年跻身本领域国际前列,有力支撑“一带一路”倡议,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应有贡献。

在吴健的推动下,2017年 5月,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研讨会(IMCPWorkshop)在青岛召开,吸引来自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中国等 10多个国家的 80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对该科学计划的一致肯定和支持。2017年 11月与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组织(EISCAT)签署合作备忘录,同意将其在北极建设EISCAT_3D雷达网纳入 IMCP计划。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对该计划表示极大关注,愿意积极推广。

吴健认为,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已经具备牵头发起组织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的基础,国际社会对我国牵头组织该计划已经达成基本共识。“牵头发起组织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不仅能够推动国家科技进步,更能够为世界人民造福,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组成部分。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努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我们科技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