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陕西:创新赋能发展 争做西部示范

发布时间:2024-07-15 14:31:27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陕西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10年来,全省进出口总额平均增长14.2%,高出全国9.2个百分点。陕西是国家重要的科研和文教中心、制造业基地,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6.4%,去年达到3.38万亿元,连续跨越两个万亿台阶。

文/李洋

“10年来,陕西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4%,去年达到3.38万亿元,连续跨越两个万亿台阶。创新和产业加速融合,10年来全社会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71.72%、提高15个百分点;区域发展更加协调,10年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达到1.62万亿元、接近翻了一番;改革开放纵深推进,10年间全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4.2%、高出全国9.2个百分点,自贸试验区集成退税服务、通关便利化等38项创新经验向全国推广……”6月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陕西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刚围绕“谱写陕西新篇 争做西部示范”作介绍时说。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陕西科教资源丰富,聚集了110多所高校、1800多家研究机构院所,有2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4名两院院士、230多万专业技术人才。如何将科教资源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是陕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创新是陕西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底气所在。近年来,陕西重点从两方面发力,向科技创新要经济贡献力、要发展新动能。一方面,瞄准国家所需,全力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陕西始终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在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潜海、天问探火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均有陕西科技力量作出的贡献。加快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好国家授时中心、分子医学转化中心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通过不断创新,保持在光伏电池转化效率、集成电路大尺寸硅材料制备等诸多领域的技术领先能力。同时,将把国家所需和陕西所能更好地结合起来,为国家打造更多的国之重器。

另一方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力陕西高质量发展。科技成果只有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才能转变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近年来,陕西下大气力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聚焦科技成果“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难题实施“三项改革”,通过近年的改革取得了可喜成果。近3年,全省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了1.8倍,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了2.3倍,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日益凸显,去年全省企业研发投入经费同比增长15.3%,增速高于全国4.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迅猛增长,从2020年的6000多家增长到去年的1.6万家。陕西省“十四五”规划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目标要突破1万家,去年已突破1.6万家。

陕西工业体系完备,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建设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陕西有基础、有条件,也有优势。近年来,依托优良的创新生态,围绕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陕西培育了一批具有新质生产力特点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如今已培育形成航空工业、集成电路、先进结构材料3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屡破世界纪录,超导、特高压输电、新型显示等领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代煤化工、高端无人机、金属增材制造、旱作节水农业全国领先,钛金属加工产业规模、重卡变速器产量全球第一。在先进制造业方面陕西也跑出了加速度,近3年来,新能源汽车产量保持年均160%的爆发式增长态势;在太阳能光伏方面,诞生了3个“世界第一”;半导体产业茁壮成长,闪存芯片产能约占全球15%。

西安比亚迪总装工厂生产线。一分钟造出两辆新车,不断刷新西安造车“新速度”。

下一步,陕西还将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省级特色制造业集群,构建以先进制造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此外,聚焦未来产业,不断培育壮大光子、人工智能、超导等具有潜在优势的创新产业集群,不断开辟低空经济、氢能与储能、生物医药等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作为内陆省份,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让陕西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当前,陕西着重发挥三个方面的优势,努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项目,占地 5600 亩,可支撑开行中欧班列长安号一万列以上。

发挥产业优势,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目前陕西同世界各地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联系,近10年来面向“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17.5%,高出全国5.9个百分点。在利用外资方面,三星电子、可口可乐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陕西。下一步,陕西将培育更多外向型经营主体,保持外贸外资的增长势头。

发挥区位优势,畅通开放通道。陕西面向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中欧班列常态化开行,18条线路覆盖亚欧大陆全境。陕西加快建设西安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并全力增强其辐射能级,投运了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累计在23个国家和地区布局了53个海外仓,中欧班列已经成为联通亚欧大陆的“钢铁驼队”。

发挥人文优势,密切交流合作。陕西先后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41个国家113个省州、城市建立起友好关系。在文化方面,陕西成功举办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在教育方面,西安交通大学发起成立了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在考古发掘方面,陕西已经与共建“一带一路”8个国家、14个研究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

陕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率先实现中亚五国通航全覆盖,杨凌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累计为130多个国家培训了4700多名农业官员和专业技术人才。在不沿边、不靠海的陕西,改革开放正在向纵深推进。

陕西与国内8个省区市接壤,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陕西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一环。统筹推进综合交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连通“大动脉”,陕西加快建设西安到重庆等5条高铁项目,2028年实现市市通高铁;畅通内循环,陕西省公路总里程10年间增加约2.3万公里,西安地铁里程即将超过400公里;服务新高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国内航网通达性居全国之首,累计开通108条国际航线,直达43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城市。

良好的营商环境,也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陕西连续两年开展“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37项做法得到国家肯定推广,两项典型经验做法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秀美秦岭,生态陕西。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持续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作为西部省份,陕西常住人口近4000万人,居民收入与东部沿海省份还有一定差距。近年来,陕西着眼于实现共同富裕,全力促进居民增收致富。

近3年,陕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跑赢同期经济增速,主要抓了四方面工作:抓就业服务促增收,有效实施助企稳岗、扩大就业、职业培训等组合政策,全力稳定居民就业;抓特色产业促增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不断壮大苹果、猕猴桃、富硒食品等特色主导产业;抓财产增值促增收,扎实推进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抓劳务协作促增收,深化与江苏省东西部协作。

通过多方面的举措,陕西的民生福祉持续增进。近3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40万人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国家儿童西北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高铁运营里程突破10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67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圆满举办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建成开放陕西考古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场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旅产业不断发展,来陕西赏文物、访古迹、着汉服、品国风的游客越来越多。

在陕西,陕北是黄土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陕南是秦巴山区,三大片区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各不相同。要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就要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近年来,陕西坚持全省发展一盘棋,推动三大片区相互赋能、联动发展。

在关中地区,陕西狠抓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关中地区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全省的近九成,投入强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创新密切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省的八成,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带动周边城市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陕北区域,加快能源转型,陕西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启动了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榆林、延安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到全省28%,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近五成,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了20%。

在陕南地区,重点推动绿色循环发展,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储能、旅游康养、消费品制造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

如今的陕西,区域发展日趋协调。10年间,陕西城镇化率达到65.16%、提高13.59个百分点。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全世界每7个苹果、每4个猕猴桃中就有一个产自陕西。

高质量发展的陕西答卷,是陕西上下用努力和汗水写就的成绩,是不止于文字和数字的鲜活的民生图景,也是新征程上不断奋进的新起点。“秦砖汉瓦”里有千年的历史和传承,“一带一路”上播撒着文明与友谊。云横秦岭,陕西处处写满绿意;黄河壶口,清流飞瀑已成奇观。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不沿边、不靠海的陕西,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报道》2024年7月刊)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