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知后汉功臣力,不及滹沱一片冰”。8月20日上午,为纪念刘秀渡河2000年,石家庄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省会石家庄及衡水、沧州三地学者赴正定“刘秀渡河处”座谈考察,挖掘刘秀走国的历史故事,打造这一重要的河北文化品牌。石家庄市民协主席王律、衡水市文化局原副局长常海成、沧州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田国福、河北省政府原副秘书长张清华、河北省地名博物馆原馆长张亚杰、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原副院长刘飞、河北省文联民间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齐春荣、正定县文化馆馆长王宁、正定县文物所原副所长于坪兰、正定赵佗赵云研究会副会长张帆、正定诗词楹联协会原会长王增月以及绿城御河上院负责人潘其军出席活动。
两千年来,在河北中南部一带流传的“王莽赶刘秀”“滹沱冰合”等故事是以“刘秀走国”的史实为依据,逐渐演绎出的一个庞大的民间传说体系。这一发生在滹沱河两岸的历史事件,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由主干故事衍生出了一系列离奇生动的传说,在石家庄、衡水、沧州等地区广为流传,为百姓所津津乐道,2013年该项目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八旬老龄的河北史志专家常海成首先介绍了主编《刘秀与河北》一书的经过和出版后的反响,并论述了刘秀渡河这一历史事件对于平定河北、开创东汉王朝的重要意义。地名学专家张亚杰编写《河北地名文化传说》搜集到王朗赶刘秀在河北留下的众多村名地名,认为这是对东汉开国史的生动见证和重要补充。刘飞、田国福、张清华、齐春荣等学者也从各自的学术领域,对刘秀与河北的史实和传说进行了深入阐发,论证了其在历史学、民俗学、金石学等方面的多重价值。王宁、于坪兰、张帆、王增月等正定当地专家认为滹沱冰合及麦饭豆粥等一系列刘秀渡河故事妇孺皆知,尤其在燕赵民间的影响极为深远,应更好地挖掘传承好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
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律指出,“刘秀走国”和“滹沱冰合”的故事是石家庄和滹沱河流域重要的民间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保护价值。下一步将发动我市民协广大成员和相关地市专家学者力量,加大对传说故事的挖掘、整理、提炼和传播。要以纪念刘秀渡河2000年活动为契机,深入开掘滹沱河历史传说和民间艺术所蕴藏的丰厚人文精神和鲜明地域风采,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梳理,使之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王律还向大家展示了多年搜集的古今光武帝画像、《真定府志》、刘秀走国唱词剧本、石家庄地名故事油印本、正定民间传说集、滹沱河文献史料等各种藏品,为充分研究这一历史课题提供了丰富资料。
座谈结束后,与会专家先来到滹沱河北岸的“麦饭亭”。相传刘秀被王郎大军追赶,又累又饿,部将冯异在百姓那里讨来了一碗饭吃。后来刘秀成了光武帝,为了纪念这件事,就命人在当年落难的地方修了座亭子,起名“麦饭亭”。随后大家走下滹沱河堤,参观“刘秀渡河处”大型石刻。相传,刘秀被王郎追至滹沱河时,波浪滔滔的河水瞬间结冰,赶紧踏冰而过,待王郎追兵赶到,坚冰又瞬间融化。后来,光武帝渡滹沱河处的村庄名为“太平庄”,登岸处的村庄名为“凌透”,这些村名沿用至今。
据了解,这两处人文景观是根据历史记载和传说,2016年由当地投资数十万元兴建于滹沱河北岸正定县城东南的太平庄村。在关于正定四座城门的民谣中,就有“南门以里阳和楼,南门以外麦饭亭”的词句。在活动最后,常海成和王律分别向御河上院赠送了《刘秀与河北》一书和四十年前出版的《王莽赶刘秀》故事集以及连环画等有关文献。(文/赵书征)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