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青春之歌
“乌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脸,怎么也难忘记你容颜的转变,轻飘飘的旧时光就这么溜走,转头回去看看时已匆匆数年”。前几日,作为教师代表,我参加了中国海洋大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1990级毕业30周年聚会。聚会现场欢声笑语不断,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聊着往事。时隔多年,我应同学们邀请重唱《恋曲1990》,很多同学禁不住热泪盈眶。我的思绪拉回到了那段旧时光,唤起了我与海大共同奋斗、共同成长的深情记忆。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1990级本科毕业30周年
第一篇 初为人师——执教之路的起点
1989年7月13日,我从长春地质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来到海洋大学报到。当时,学校正处于创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的关键阶段,我有幸参与了这个专业的创建过程。
刚入校,我就被安排带领一个班进行暑期南京小汤山地质实习。虽然对南京小汤山并不熟悉,但在栾光忠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提前到达实习基地现场备课,深入了解当地地质情况,熟悉每条实习路线的讲解重点。那段日子,我们同住一间房,常常备课到深夜,甚至在梦中都在讲课。尽管辛苦,但每一步都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的责任和成长的喜悦。
完成实习任务后,我开始给1986级本科生讲授环境工程地质课程。由于当时教材匮乏,我们只能自编讲义教学,在学校印刷厂刻版油印。直到2002年,我主编的《环境工程地质学》在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2023年,该书被列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在地质出版社再版。
南京小汤山地质实习
第一次为本科生授课时的场景、1986级毕业合影留念
紧接着迎来了1987级大四学生的毕业实习。我带领学生前往中石油华东设计院实习,参与了胜利炼油厂的地基处理项目,为期两个月的毕业实习开创了校外工程实习的先例。返校后,时任分管教学的林振宏副主任批示,这是系里首次有老师带学生到外地进行工程实习,值得鼓励,在当年紧张的经费中特批了我们的毕业实习报销。
当时的学生们在工程实践中也得到了成长与锻炼,后来在全国各地工程地质相关单位工作并取得成就,得到了用人单位认可。2000年,“紧密结合生产实践,提高水工专业办学水平”获得了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不仅是对我们教学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学生们努力与进步的褒奖。这些年来,我见证了许多学生的成长,他们有的成为了企业领导,有的成长为国家级人才,有的在科研院所担任要职。他们的成功就是我工作最大的回报。
第二篇 砥砺前行——科研之旅的启航
我与早我一年入校工作的老师谈起,我们要自找出路。当时,地质系有一支钻探队,为青岛地铁试验段做钻探工作。我发现没有人做钻孔工程地质编录,于是自告奋勇向钻探队长潘千一申请免费为地质队做工程地质编录。
中午,青岛城市勘测院总工贾信远视察沿线工作,发现钻探队员都在午休,刚好我还在编录岩芯。他看了我的记录本后,大加赞扬,认为可以全线推广。我趁机向贾总工自我宣介,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并表达有开展工程地质项目的能力。贾总工半信半疑,因为之前需要的合作都是由同济大学、天津大学来做。正要开展的青岛电视塔的工程地质评价工作,需要进行一系列测试与岩体稳定性分析,原计划让其他高校来做,说也可以让我试试,但对我们的能力还是有所顾虑。我说请贾总工放心,拍胸脯保证做好项目,于是贾总工最终将项目交给了我。
当时的我既紧张又兴奋,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科研工作的憧憬和期待。从母校长春地质学院借来了岩体声波测试仪等设备,就开始了项目。当时是1992年,正值妻子单红仙在老家临产,我仅回家待了几天。孩子出生后,我便返回项目岗位。与当年新引进的刘红军、刘贯群老师一起,顺利完成了项目,得到了青岛城市勘测院的高度认可,拉开了后续双方长期合作的序幕。
当时这个项目经费3.2万,做项目直接开销了0.8万元,结余经费2.5万元,可以用来分配。按当时的学校政策,课题组可以提成百分之三十多,大概1万元的样子,相对于当时我每月的工资收入144元,也算不小的一笔钱。我们课题组商量,很多服务社会的项目其实我们会做,但是苦于没有设备,当时学校学科建设经费很少,所以老师们很难承担项目。我们达成共识,向系领导、科技处打报告,课题组老师个人不提成分配,学校与系里也不要扣管理费,项目结余经费用于购买设备。申请最后得到了学校与系领导同意,我亲自去湘潭声波仪器厂购置了这次项目所用的岩体声波测试仪。
有了这个设备以后,我们陆续承担了青岛市政府9808人防工程岩体稳定性分类项目、中银大厦桩基础风化带确定项目,结余经费又购置了长春地质地质学院的综合工程探测仪、南广地质仪器厂的孔内载荷试验仪。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自筹经费购置加拿大EKKO公司的探地雷达设备。当时探地雷达的价格约6万美金(折合约30万人民币),还需要外汇指标,当时绝对属于大型设备。杨作升老师亲自坐镇,带领我们与加拿大探地雷达公司谈判砍价。我们积蓄的项目经费只有15万元,还差一半的经费缺口,杨作升老师又帮我们校内外多方筹借,记得向海洋一所一位做工程测量的老师以现金的形式还借了2万块钱,终于把这笔款筹齐了。为了解决外汇指标,我冒昧地闯到管华诗校长家里汇报,管校长不仅没有怪罪我的鲁莽,还十分支持。当时学校在建的东方红2号科考船有外汇指标,赵军处长具体负责,当场给赵处长打电话落实,探地雷达列为东方红2号配件得以购置,目前应该还在东2的设备名单上。非常感谢管校长老人家的包容与支持,他后来在一次全校大会上还表扬了地质系7大硕士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
依靠这种自力更生的滚动发展,我们初步搭建起了新建水工专业基本的实验条件,并与城建、交通、水利、地质、地震、环保等部门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陆续参与了潍莱高速、济青高速、胶东引水隧洞、曲阜水库大坝防渗、齐鲁石化污水管线泄漏、黄岛开发区勘察等山东省、青岛市的诸多工程项目,服务了地方经济建设,也积累了口碑。后来,我们的技术也逐渐在全国各地推广,甚至应用到了海外项目。1994至1996年,中石油海外公司(CPECC)在苏丹进行油田开发,遇到了膨胀土,不知道其工程性质与处理方法,我们两次赴现场用我们的设备进行测试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回想起早期的科研起步,与现在推崇的产学研用结合很是类似。
配合国家地壳应力所承担青岛跨海大桥选址地震安全性论证项目
配合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承担胶东供水隧硐探测项目
我们成为学校里较早承担科研项目的一批年轻老师,也产出了一些研究成果:1995年,《青岛城市工程地质》在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开展的齐鲁石化公司排海管线泄漏调查评价成果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了一篇文章。
第三篇 蓝色征途——探索海洋的步伐
90年代末期,社会导向发生了一定变化,逐渐强调高校不仅要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更要注重基础理论研究。面对这一变化,我们意识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横向项目仅是一个应用层面的科研,提升科学理论水平要向基金类项目代表的纵向科研进军。结合中国海洋大学的学科优势,我开始努力在海洋工程地质这一全新领域进行探索和创新。
涉足浅海
那时,我带领学生到黄河口潮滩进行实地调研,雇了辆三轮车在黄河口各个沉积叶瓣进行考察,车子过不去的地方,我就脱掉鞋蹚过去,切身感受,现场观察潮滩形态特征。1999年,我获得了黄河口潮滩分形破坏的第一个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始了纵向科研的生涯。2002年,我又获得了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探索黄河口水下斜坡硬壳形成与破坏机制。后来陆续获批了生物活动对黄河口沉积物影响、潮波作用下沉积物非均匀固结、海床泵送对侵蚀贡献等系列国家基金项目,对黄河口沉积物动力学性质及地质灾害机理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2011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黄河口沉积物动力学与地质灾害》,对黄河口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阐述;2020年,在Springer出版社出版了《Sediment Resuspension under Waves in Yellow River Estuary》英文专著,该书还入选海洋优秀科技图书。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并获得了学校历史上首个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山东省专利奖一等奖。
2012年带领学生在青岛胶州湾出海
涨潮前在雨中布放设备
2014年东营黄河口出海
步入深海
浅海研究渐入佳境,国家开始“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我开始步入深海研究。2010年,我参加了汪品先院士召集的南海深海过程演变学术交流活动,会上听了我校田纪伟教授的报告并进行了深入交流。在田老师邀请下,2011年我参加了田老师的南海考察航次。对深海研究第一次有了感性认识,被深深吸引,同时也体会到我国海洋观测装备严重依赖进口,海洋工程地质的原位观测装备几乎空白。南海归来,我开始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2012年函评未过,2013年上会答辩未过,2014年最终获批,开始研制复杂深海工程地质原位长期观测设备,这是中国海洋大学获批的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项目。2018年,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探究内孤立波作用下的海底稳定性。后来,作为首席科学家,又获批了基金委重大科学问题考察航次,研究海床流体迁移致灾机制。还陆续承担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单位的深海研究与应用项目,服务了我国南海水合物试采等重大海洋工程。这些深海项目的实施过程,我们所遇到的困难艰辛,一言难尽,几次面临半途而废,好在坚持下来了。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评审,17位评审专家,项目获得14个A、3个B的好成绩,国家重点基金项目也优秀成绩结题。项目成果获得了海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并获得了中国海洋大学首个中国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2011年-2020年南海航次
跨进大洋
最近几年,我带领团队进军大洋。2018年,中国海洋大学牵头,申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海深的海底沉积物力学特性原位测试装置,中科院深海所、中国五矿长沙院、江苏大学也在牵头组队申报。学校对此项目高度重视,科技处组织专家咨询指导。大家普遍觉得,这个项目要求在11000米海底进行土力学测试,中国海洋大学没有竞争优势,项目获批须在4个竞争团队中排名第一,并且须获得超过50%的专家支持率,希望非常渺茫,几乎不可能。当时,我联合了山东拓普液压、大连理工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9家单位,先后开了14次集中办公会,众志成城,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函评通过,会评答辩我们排名第一,并且获得了超过50%的支持率,成功获得了我们跨入大洋的首个项目。这个项目的执行也是非常艰难,项目团队团结奋进,最终以优秀成绩结题,成果再次入选中国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优秀结题后,2022年我们申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海采矿羽流影响监测模拟关键技术”。学校以往从未承担过国家此类项目,是国家未来产业,崭新的领域。我联合了电子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海洋所、中国五矿长沙矿冶研究院等10家单位攻关,成功获批,学校从此进入了大洋采矿的国家队。项目的课题承担单位中国五矿长沙矿冶研究院在项目开展过程中,逐步了解到中国海洋大学的学科优势,尤其是在海洋工程环境保护方面成果突出,邀请学校参加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组,给学校提供了在深海采矿领域更多的服务国家战略的机会。
2021年团队利用自主研发装备在西太矿区海底沉积物原位测试
第四篇 蓬勃发展——学科成长的足迹
三十余年的科研工作中,我也见证了学校海洋工程地质与环境学科从籍籍无名到国内外广泛认可的发展历程。
学校的海洋工程地质学科,几乎从零起步,发展到今天,在国内处于领军地位,在国际也有显著的影响。中国工程地质专委会的海洋工作委员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海洋工程地质灾害防控分会相继成立并挂靠中国海洋大学,由我担任主任、理事长;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的海洋工程地质委员会、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协会(ICGdR)的海洋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委员会先后成立,也挂靠中国海洋大学,由我、刘晓磊教授担任主席,展示出我们在海洋工程地质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学校建立了国内海洋工程地质领域首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海洋环境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目前正在与中国五矿集团联合进行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
2012年,我们成功承办了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该会议首次将海洋工程地质列为大会议题。时任工程地质专委会主任、现任国家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评价这次大会是我国工程地质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学术大会的典范。此后,我们陆续举办了三届国际海洋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五届海洋工程地质发展战略研讨会,学术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海洋大学逐渐成为海洋工程地质学科的一面旗帜。
承办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
主办第一届国际海洋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
主办第二届国际海洋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
第五篇 薪火相传——青年学子的未来
1999年,随着国家高等学校专业目录的调整,水文与地质工程地质专业被取消,调整为环境工程专业。2000年,学校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是全国第一批8个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之一,同时也是当时学校的3个一级学科之一。2001年,学校决定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建院,陈永兴任学院党总支书记,2002年学校任命高会旺为学院院长。环境建设系由地球科学学院整体调整到新建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名为环境工程系,我当时主持环境建设系工作,被任命为新建学院的副院长,转眼之间,当初的新学院已过了二十几个春秋,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学院。
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和收获,自己的每一步都是与学校的事业共同成长。当初学校创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时,我是引进的第三位硕士。当初水工教研室,后来的环境建设系,现今的环境工程系,目前已有38名老师,师资力量在国内处于同行前列,教师的成长进步形成了良性生态系统。这个专业的发展,学校没有引进过大师级的带头人,现有的国家杰青、国家优青等国家级人才,都是在中国海洋大学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
这些成长与进步,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首先是海洋强国战略与国家需求的推动,使我们在海洋工程地质与环境领域的发展得以有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广阔舞台。第二是学校的强力支持,作为海洋学科特色显著、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为新兴交叉学科的繁荣提供了坚实平台,校领导与院领导的支持为团队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保障。第三是同仁的勇于拼搏,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点尤为重要。三十年来,这样一批志同道合、开拓进取的热血青年,怀揣着对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的热情,投身到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如今,大家已近花甲,但那份锐意进取、奋楫笃行的激情依旧满格,并且在年轻人中间不断传承。我相信,新一代的年轻人一定会做得更好,推动学校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将梦想传递给年轻的海大学子们
岁月如歌,时光荏苒。今年我指导的第100名研究生毕业,也恰逢站在百年校庆的节点上,我深刻感受到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的深厚底蕴和学术的广阔天地。回顾过去的点滴,每段经历都是一首歌,每一个成就都是一段旋律。我愿将这份情怀与梦想传递给年轻的海大学子们,期许他们在这片沃土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我对这所学校的热爱与奉献永不改变。也许我只是你百年历史上的一抹色彩,但你却是我一生记忆里的永恒纪念。
窗外的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敲在窗棂上溅起水花,我仿佛又听见《恋曲1990》在耳边轻轻响起 “轰隆隆的雷雨声在我的窗前,怎么也难忘记你离去的转变,孤单单的身影后寂寥的心情,永远无怨的是我的双眼......”
教授简介
贾永刚,中国海洋大学二级教授,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协会(ICGdR)荣誉会士、山东省海洋环境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海洋工程地质委员会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海洋工程地质灾害防控分会理事长。Journal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主编,Geoenvironmental Disasters副主编,《工程地质学报》《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编委。
长期从事海洋工程地质与环境领域教学与科研工作,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和极地关键技术与装备领域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研发了系列海底工程环境现场原位观测技术与装备,成果实际应用于黄渤海、东海、南海及大洋矿产资源开发工程地质环境安全保障,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美欧日国际发明专利14项、中国发明专利60余项,获国际地质灾害减灾协会(ICGdR)技术发明奖、中国海工协会特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山东省专利一等奖、海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蝉联2021与2022年度中国地质十大科技进展。
(图文来源/ 贾永刚)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