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如何为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大中小学思政工作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困境如何破解?
10月19日, 由浙江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浙江外国语学院德育研究所承办的“新时代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一体化建设”研讨会在浙江外国语学院举行。来自全省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线专家学者、教育局领导、校长名师齐聚浙外,就如何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一体化建设展开深度交流研讨。研讨会由浙江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毛立峰主持。
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徐勇致欢迎辞。他介绍了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基本情况,指出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和浙江发展大局,紧密对接浙江开放强省战略和“一带一路”“重要窗口”“共同富裕示范区”“文化强省”建设,正在贯彻落实省委主要领导对我校提出的建设“外语名校”的重要指示以及与北京大学合作支持浙外建设的部署,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快学校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强化自身特色、形成比较优势,以建设成为国际知名以服务新型国际关系为特色的外语名校为新使命,努力在我省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在国家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作出浙外新贡献。
同时指出,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新提升”写进了“八个新”的奋斗篇章。学校始终高度重视思政课程建设,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一体化建设,发起马克思主义学院“手拉手”共建联盟,举办“底色工程”教师培训项目,开展中小学德育、思政课程研究等,逐步形成了学校德育的特色。他期待通过此次研讨会,为进一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一体化建设,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更多元的视角。
杭州市滨江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正高级教师章继钢
在主题发言环节,杭州市滨江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正高级教师章继钢围绕理念、实践与未来发展,系统分享了滨江区在大中小学思政工作一体化中的探索。他谈到,滨江区通过区政府统筹,组建高校专家学者、区教研员、学校行政等的联席会议,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工作;他指出,滨江区根据区域特色,打造高新科技IP,融入思政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将创新精神内化为学习动力。他建议未来大中小学思政工作一体化,应进一步加强区域文化特色与国家政策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地方辨识度的教育体系;引入高水平课程与师资,推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持续优化行政管理与资源配置,形成学校、政府和企业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陆杰从行政角度,谈了教育行政部门在推动思政教育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效。他结合西湖区工作实际指出,思政教育要做到“听得懂、悟得透、做得出”,主张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贯通。他谈到,西湖区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积极联动高校、社会场馆和教育基地,将社会资源融入思政课程,推动学校与社会共建教育平台。他建议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引导教育回归初心,同时强调思政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工作,希望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高校专家、思政名师能共同努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工作一体化建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与引导。
绍兴市上虞区教育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正高级教师经建美围绕教师团队建设、教育平台打造、未来展望,介绍了上虞区在思政工作一体化建设中的创新实践。她谈到,构建高水平思政教师团队,不仅依赖校内培训,更需要通过项目驱动和学术引领,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同时,她以“孝文化”系列课程和红色文化研学为例,分享了上虞区如何通过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将文化内涵融入思政教育,推动思政教育与地方特色相融合,打造多元教育平台。她指出,推动思政工作一体化需要长期的系统性创新与品牌建设,需要在持续优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以项目和联盟的形式,加强校际和区域合作,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教育品牌。
在座谈交流环节,温州市永嘉县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员、正高级教师陈建仁围绕兰溪德育大讲堂的创建,介绍了探索全国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路径和教育合作的创新实践。分享了劳动教育的品牌化建设成功经验。
温州市实验中学附属小学副校长黄又绿重点围绕师资建设主题,分享了校地合作和项目驱动培养思政教师的成功经验。主张将科研思维融入教师的日常教学,培养教师的学术素养和创新精神。
温州市蒲鞋市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郑碎飞介绍了医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分享了“大榕树思政”品牌建设的经验,通过不同学段课程的系统设计,实现教育内容的传递与衔接。
宁波市爱菊艺术学校校长郑燕提出跨学段思政教师团队合作模式,以“老带新”的方式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同时创新性地采取书记、校长带头兼任思政教师的方式,使学校管理层直接参与课程教学。
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高力攀介绍了如何通过完善班主任培训与星级评选制度,进一步加强大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为思政教育一体化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丽水市高中政治资深教研员朱德飞从信仰、情怀、联动三个关键词出发,提出要健全大中小学思政工作一体化建设的组织保障体系,抓住重点创建品牌,打造“可听、可看、可推广”的思政教育示范基地。
衢州一中党委委员、纪委书记谌涛分享了学生法庭和自主管理体系的创新实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切身体会到思政教育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
杭州外国语学校中学政治高级教师张松玲
杭州外国语学校中学政治高级教师张松玲分享了如何以水资源为主题,设计覆盖小学至大学的课程体系,将水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各学段的教学内容中。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教授李涛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教授李涛从课程思政的广泛性与多学科的协同育人作用切入,强调应结合课程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在多元学习环境中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与人格塑造。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学月刊社副总编谢雅琴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学月刊社副总编谢雅琴从《教学月刊》期刊建设的角度,指出将继续重视与加强思政教育一体化研究成果的专题栏目建设,并建议借助数字化资源丰富思政教育资源,制定向学科教师倾斜的激励机制,引导全员教师参与思政教育的实践创新。
浙江外国语学院“重要窗口”研究所所长张跃西教授谈到要及时把“重要窗口”研究成果,分层次纳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内容体系。强化课程开发和基地建设,坚持产出导向和成效评价,奋力开创学校思政教育工作新局面。
浙江外国语学院社会合作处副处长姚安娣谈到此次研讨会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探索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师干训培训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坚持思想政治为引领,加大思政教师的培训力度,重视思政一体化的课题的立项,促进思想教师的专业成长。
浙江外国语学院德育研究所所长朱仁宝教授谈到,“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如何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实效性、针对性?她指出,要坚持政治方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协同育人;创新教育途径;培养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等。她说,我们要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培训、资源库建设、实践探索,机制创新等,从而推动思政教育一体化真正落地,真正培养出听党话、跟党走的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浙江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建新作会议总结;他表示,思政工作一体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核心是“立德树人”,关键是通过政府的统筹协调,确保各级学校、教师和资源的有序协作。他表示,希望今后同各位专家继续交流,聘任与会专家作为学院兼职教授,建立教师队伍一体化机制;创建大中小学思政工作一体化教育基地,实现基础教育与高校间资源的共享和延伸;共同开展学术研究、出版系列教材;组织教学展示与观摩,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加强区域间学校的合作与交流,引入更多资源;加强教师培训和跨校合作,提升教育质量;建立研究型资源库,收集国内外教材作比较研究,为一体化教育提供学术支撑。
浙外马院此次举办的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工作一体化建设优化策略研讨会圆满落幕,会议成果丰硕,意义深远。通过深入交流与探讨,与会专家为新时代思政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宝贵思路与创新策略,不仅促进了思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更为推动思政工作一体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基础。此次活动展现了浙外马院在思政教育领域的深厚底蕴与前瞻视野,为学院乃至全省思政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张书语、张彬惠)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