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三院艾滋病研究团队卢洪洲等人在《自然》子刊《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影响因子40.8)发表研究论文。探讨了不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时机对艾滋病毒储存库、HIV前病毒整合及对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的影响,为艾滋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该项研究通过对90例艾滋病患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前病毒整合位点测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比较了不同的ART时机对HIV前病毒整合克隆形成的影响。研究认为,在急性期启动ART的患者,可以延缓HIV前病毒整合位点(UIS)寡克隆的形成。在艾滋病阶段启动ART的患者,长期治疗形成的寡克隆整合位点,相较于急性期启动ART的患者,更倾向于出现在抑癌基因(TSGs)中,呈现更高的成瘤风险因素。在长期ART的患者中,分选鉴定及清除优势寡克隆为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的提供了接近成功的可能。
该研究阐明了不同治疗时机的病毒整合克隆扩增机制,揭示了在AIDS-ART组中HIV前病毒整合位点的单克隆分布特性,为艾滋病期患者机会性感染、肿瘤等疾病高发提供了潜在解释。
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三院艾滋病研究团队王俊博士为本文的第一作者,卢洪洲教授、李倩研究员、何云主任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