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文卫

林公教诲垂饬后人 历久经年长传不衰

发布时间:2025-08-20 16:10:04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近日,福建省长林教育基金会在长乐比干堂举办 “纪念林则徐诞辰 240 周年暨 2025 年奖学助学金颁发大会”。值此之际,重温《林则徐全集》中蕴含的教育思想,不仅是对这位近代先驱的缅怀,更能从其 “名节播宇内焕史册” 的生平中,发掘出超越时代的教育智慧。林则徐以虎门销烟、抗击外侮彰显民族气节,而其在教育领域的独到见解与实践,同样为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成为滋养代代学人的思想源泉。

注重实际、经世致用,是林则徐教育理念的变革之处。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他在致长子林汝舟的家书中说:“古今名家之昌明高华、开拓而精切者讲求先儒所记兵农礼乐之要始能读,次能记,次能用。”林则徐深受儒家传统教育影响,但他反对空谈理学,主张教育应服务于现实需要。他强调“学以致用”,认为读书人不仅要精通经典,更要关注社会现实,解决实际问题。他注重研究地理、军事、水利等实用学问,并在治理河道、整顿海防等实践中皆有运用。

在江苏巡抚任内,他发现许多读书人只会背诵八股文,却不懂实际政务。于是他改革地方教育,在书院增设水利、刑名、钱粮等实务课程,并亲自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

在治理黄河水患时,他选拔精通水利的学子参与工程,而非仅凭科举名次用人。这种破旧鼎新的理念,使许多人才在治水、赈灾等事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林则徐认为国家的强盛离不开人才。他在担任地方官员期间,积极兴办书院、整顿科举制度,提倡选拔真才实学之人。他主张科举考试应注重实际能力,而非仅以八股文取士,并鼓励学

学习西方科技知识(如军事、造船等),体现了超越前人的开放意识。

作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认识到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因此,他强调在保持中华文化根本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

在广东禁烟期间,他意识到清廷对西方认知的匮乏,就指出:“凡以海洋事进者,无不纳之;所得夷书,就地翻译。”于是组织翻译团队,编译《四洲志》《华事夷言》《各国律例》等书籍,系统介绍世界地理、政治和科技。他让通晓外语的幕僚梁进德等人翻译外国报纸,甚至搜集西方军事技术资料,研究英国战舰与火炮。这种开放态度,为后来“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埋下了伏笔。

重视德育、强调爱国,是林则徐培养人才的责任意识。

林则徐注重道德教化,认为教育应培养人的气节和责任感。他指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塑造人格,培养家国情怀。他经常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自勉,教导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强调读书人应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他反对片面追求学识而忽视品德,认为这样只会“无益于德”“无益于学”“无益于家”“无益于国”“无益于时”。他还提出:“如英夷兵船,一进内河,许以人人持刀痛杀。”将反侵略意识融入民众教育。他以身作则,通过清廉正直的为官之道和抗击外侮的爱国行动,为国人树立了道德榜样。道光三十年(1850年)1月3日晚,林则徐和左宗棠于停泊在长沙朱张渡口的官船上第一次见面,在开怀畅谈后,林则徐对左宗棠说:“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他日西定新疆,非君莫属。”27年后,左宗棠怀揣林则徐给他的战守计划和地图,抬着棺材上天山,率部彻底击溃阿古柏势力,恢复了大片国土。“湘江夜话”就是林公以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发现人才、托付重任的经典范例。

倾心民生、实行普及,是林则徐教化民风的重要措施。

林则徐时时不忘“上筹国计、下恤民生”的理想追求,在教育方面亦如此。他在地方任职时,重视基层教育,在江苏、云南等地整顿书院,增设实用课程,推广识字和基础文化知识。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善民风,提升民众素质,从而促进社会稳定。

他在云南主政时,继提出“务使汉回同体,以汉保回,以回保汉,协力同心,共驱外来游匪”的总方针之后,又针对边疆百姓因缺乏教育而愚昧贫困的状况,使兴办义学,鼓励少数民族子弟读书,并简化教材,使更多人能识字名理。

他在昆明扩建“五华书院”,增设算学、农桑等实用科目,并规定地方官员必须定期考察教育成效。这一举措显著提升了当地的文化水平。

四是低调做人、谨慎交友,是林则徐教育后人的重要原则。

林则徐是十分看重朋友亲情的人,但是,他不是不讲原则的与人交往,这在他对后人的教育中得到了验证。

在《训长儿汝舟(告知赴粤)》的信件中,林则徐借用路途“风大浪急,多少险恶”,“因而想到,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有时会有狂风恶浪,走上社会,如果不能先做到胸有成竹,站稳自己的脚跟,免不了要被狂风恶浪席卷而去。”因此,林则徐教育后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选择朋友的道理你应该知道的。如果再谈到为人处世的道理,那么你应该做到时时小心谨慎”,“朋友之间应酬虽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也要有一定的节制”,“即使同事之间也应该虚心和气相处”,“父亲我做官三十多年,也从来还没有对别人疾言厉色过”。这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林则徐认为做人是一件难事,因而得出“小心啊,小心”的感慨。在《致郑夫人函(报告抵任)》中,林则徐对夫人郑淑卿写到:“做官不容易啊,做大官更不容易”,“虽然我就任钦差,人们都因为我奉朝廷的命令来到广东,纷纷来庆贺我。然而,实际上地位越高,处境越危险”,“务必叮嘱孩子,为人处世千万要小心谨慎,切不可依仗父亲的势力,与地方官员随便来往,更不可以干预地方事务”。在《复长子汝舟(禁止吸烟)》中云:“听说我儿十分好客,朋友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也要有选择地交朋友,在京城做官的人中,虽然大多数是有学问有品行的人,我儿所交往的朋友也未必都是坏人,但也不可不慎重,语言说话也应该谨慎小心。鸦片这样的毒品,更要杜绝,如果做不到,就不是我的儿子。”一个封疆大吏、朝廷高官语重心长地谆谆嘱咐后人正确为人、谨小慎微,确实令人感佩。

林公为官30多年,历官14个省,儿女们经常把诗文习作和书法寄给父亲点评,无论多忙,林公总会予以认真指导,并用自己的言行为子女作表率,严厉中不失慈爱,这种丝丝入扣的教子方式,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迪作用。

认清自我、自食其力,是林则徐家庭教育的基本目标。

在林则徐看来,一个人活着,最重要的是能为社会做点贡献,而不是只为了个人的名利。林则徐是一个善于“与书中的古人交朋友,使学业与知识有足够长进”的人,他认为“做官的时候要时时刻刻为辞官归乡以后的日子做准备,不要贪图荣华富贵,不要留恋位高权重”。在《训彝儿(告诫督弟勤读)》的信中,根据聪彝十九岁“还是一个穿着青衣的秀才”,看来是缺少在仕途上有什么作为的情况,林则徐毅然建议:“你如果能放弃学习文书,改学种庄稼,是我最觉得欣喜的。”也许有人认为林则徐在这里只是说说而已,但他在信中说:“我在江苏的时候,就嘱咐你母亲购置北边城墙外空隙的地方,建筑一幢别墅,并且购买了别墅周围合适种粮食的田地四十亩,就是预备给你与拱枢将来学种庄稼的打算”,“以后放弃诗文,常常住在别墅里,跟随顾工学习耕田种庄稼”,“这就是生长在田园里的优秀的年轻人”。这说明,林则徐把培养儿子自食其力而非贪图名利,特别是“农民处于四种民众的第一位,是世上第一等最高贵的人”的认知,同样作为培养对社会有用之人的目标之一,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林公的这些教育观在其“十无益”家训中也有所体现,即“心存不善,风水无益;不孝父母,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时运不济,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十无益”既是林则徐几十年为官生涯的本色,也是他教育子女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林则徐虽身处封闭的晚清年代,却是魏源所称的“创榛辟莽前驱先路”之第一人。他以超前的眼光推动教育变革,他的理念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留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教育不能脱离实际,必须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人才;教育需要开放包容,既要传承文化,也要吸收先进经验;教育的根本在育人,知识传授与品德塑造不可偏废。

今天,我们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挑战,更应发扬林则徐精神——既扎根中国大地,又放眼世界;既重视学术,更强调实践。让我们继承先贤智慧,为民族复兴培养更多栋梁之才!(俞杰)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