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北方雨季“超长待机”,是年际波动还是气候新常态?

发布时间:2025-10-13 16:45:33 来源:中国报道

文/《中国报道》记者 王金臣 实习生 王思奕

2025年华北雨季已于9月2日结束,其持续时间和累计雨量创历史纪录,成为自1961年以来“最强”雨季。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今年华北雨季于7月5日开始,较常年偏早13天,结束时间较常年偏晚16天。雨季持续时间较常年偏长29天,与1973年、2021年并列,成为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雨季;雨季累计降水量达356.6毫米,较常年平均值偏多161.1%,创1961年以来历史新高。

从空间分布看,北京、天津北部、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西南部等地降水偏多1至2倍,仅河北西南部、山西西南部局部地区降水偏少。在气温方面,监测区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平均气温达24.8℃,位列1961年以来历史第四位。

“最强”雨季下,“北方雨水为何频繁光顾华北与西北”“北方气候南方化了吗”等话题频繁登上热搜,而造成北方多地出现极端强降水的原因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副热带高压异常

“今年北方降水异常偏多主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异常提早北移和长期滞留有关。”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在接受《中国报道》采访时表示,今年副高北抬时间明显提前,强度偏强,将暖湿空气提前输送到华北至东北一带,且稳定维持时间较长,这一系列异常行为导致华北、东北多地降水频发、持续时间长,部分区域发生了局部强降雨,打破历史纪录。

据了解,副高是一个庞大的暖性高气压系统,其位置和强弱直接影响我国雨带的分布。通常情况下,每年7月下旬副高才会北跳影响华北地区,但今年7月初副高就开始北抬,比常年同期偏早近半个月。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7月副高脊线位置达到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北水平,其西伸幅度也明显大于往年。

“在这一环流配置下,偏南气流沿着副高西侧持续将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至华北、河套及东北地区。这些暖湿空气与中高纬度不断南下的冷空气在北方地区频繁交汇,形成持续性的强降水过程。”许小峰说。

据中国气象局统计,今年以来,华北地区共9个国家站日降雨量突破建站以来最高纪录,河北易县7月25日降雨量达212毫米,远超当地7月全月降水量平均值。

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

除了副热带高压异常提早北移和长期滞留这一直接诱因,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北方降雨?

许小峰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北方降水增多还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密切相关。

根据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自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范围内极端降水的发生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均呈上升趋势。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与天气、气候或水患有关的灾害数量在50年间增加了5倍。

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增暖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2024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为1961年以来最高,其中雨涝风险和高温风险尤为突出。

“气候变暖导致大气持水能力提升——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大气中可容纳的水汽含量约增加7%,从近几年全球大气水汽监测的结果看,确实呈增多趋势。”许小峰分析道,更多水汽为强降水提供“原料”,在合适的动力、热力条件下极易诱发极端降雨事件。在气候持续变暖的背景下,北方出现湿度增加、强降雨增多的可能性会进一步加大。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支蓉表示,不仅仅是降水,近年来高温、干旱、寒潮等极端事件的并发性和群发性也显著增强。气候变暖通过改变海—气相互作用和大气环流型,间接影响副高等系统的行为和稳定性。

“近年来,副高北界扩展、夏季风环流调整等现象,均与全球变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支蓉说。

观测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过去几十年,中国暖季明显延长,北方地区夏季平均相对湿度呈波动上升态势。以北京为例,气象部门统计显示2013—2022年平均相对湿度较上一个10年上升5%—10%,夏季极端短时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也明显增加。

年际波动还是气候新常态?

今年夏天北方出现的频繁降雨,是年际波动?还是将成为气候新常态?

许小峰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尽管今年极端降水事件突出,但仍属于年际尺度上的异常波动,并不能据此断定北方已进入“多雨期”或“南方气候北移”。

他强调,气候系统内在变率很大,副高异常、冷空气活动等因素每年不尽相同,今年雨带分布出现了较大波动或异常,明年或许就会向常年平均态靠近。

支蓉也从年代际变化角度给出解释。她指出,华北雨季长度存在明显的年代际震荡,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10年前后华北雨季偏短,而2011年后又呈现延长趋势。因此,未来的变化仍需持续观测,不能由单一年份推断长期走向。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原服务首席朱定真指出,认定某一地区气候特征转型需基于30年以上的气象数据。尽管今年华北夏季湿度有所上升、暴雨日数增多,但目前尚未构成统计学意义上的气候转型。面对复杂的气候系统,科学界需加强监测与研究,公众也应保持关注与适应。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北方地区出现了暖湿趋势,但要说北方气候已经变得“南方化”“暖湿化”还为时过早,仍需进一步研究。

如何应对极端灾害性天气?

面对愈发复杂的天气气候形势,我们该如何应对极端灾害性天气?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唯有持续提升气候适应与应对能力,才能更好地抵御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

许小峰表示,应进一步推进气候科普,提升公众对极端天气成因与风险的认知,同时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源头上减缓气候变化。

“针对我国极端强降雨频发,特别是北方地区极端天气增多的态势,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做好应急处置的同时,聚焦关键环节、加快补齐短板,着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在8月2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主要介绍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中国气象局于今年7月10日联合制定《极端灾害性天气短临预警能力提升实施方案(2025—2026年)》,计划用两年时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8.67亿元,提高极端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能力,力争在重点区域实现不漏测、无漏报。

二是补齐防洪排涝能力短板,系统梳理全国防洪排涝能力建设短板弱项,统筹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发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各类资金,持续推动全国江河堤防、蓄滞洪区、水库水闸等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城市老化管网更新改造工程。

三是加强跨区域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综合考虑灾害分布和救援效率。国家已在黑龙江大庆、甘肃兰州、河北张家口、湖北武汉、四川成都、广东潮州布局建设6个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执行就近调配、快速出动、高效救援的任务,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朱定真认为,当前紧迫的是面对每一次极端天气过程,必须贯彻政府主导、预警先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应对气候变化,全社会需要积极落实减缓和适应措施,两者并重,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大程度降低风险。

联合国则发起了全民早期预警倡议,旨在确保到2027年,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能受到早期预警系统保护,免遭灾害性天气、水或气候事件的侵害。我国气象早期预警方案已经走向全世界,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陆海空天协同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精密监测瞬息风云变幻。数值天气预报“芯片”实现中国造,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实现预报要素多种类、时间尺度无缝隙、空间范围全覆盖、时空分辨率分钟级公里级。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全面完成,建立健全了分灾种、分区域的灾害性天气预警体系,能够提前43分钟预警强对流天气,为防灾减灾部署和人民群众避灾赢得先机,并帮助多国应对气候变化。

“未来,我国仍需不断完善以气象预警为先导、部门协同的应急联动机制,让气象早期预警系统更有效地保护每个人,尽力避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朱定真说。

(《中国报道》2025年10月刊)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