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国报道》记者 陈珂
8月31日至9月1日,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举行。这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峰会,也是中国今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之一。
“面对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上海合作组织要发挥引领作用,当好践行全球治理倡议的表率。”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且首次提出了全球治理倡议。
“全球治理倡议反映了中国全球治理的基本主张与方案。这一倡议结合了公平、法治和效率,为构建公平、包容、高效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中国方案,有助于应对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向《中国报道》记者表示。
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
9月1日,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习近平主席开宗明义地指出:“80年前,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让国际社会痛定思痛,联合国应运而生,全球治理掀开新的一页。80年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但冷战思维、霸权主义、保护主义阴霾不散,新威胁新挑战有增无减,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治理走到新的十字路口。”
诞生于二战余烬之上的联合国,开启了现代意义上全球治理实践的序幕。“2015年前后,全球治理一度达到高峰,标志是推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协定》。但由于特朗普政府上台,加上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地区冲突爆发,大国战略竞争和地缘政治冲突回归,全球治理受挫并开始走‘下坡路’。”复旦大学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联合国协会常务理事、联合国和平大学特聘教授张贵洪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尤其是在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后,美西方产生了现有国际体系让中国等新兴国家“得利”,而让美西方“吃亏”的心理,以竞争、对抗动摇国家间合作基础,联合国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愈发受到冲击。
“全球治理需要重振多边主义,加强国际协作,推动建设更加公平与包容的治理体系,以应对共同挑战。中国在推动、践行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始终秉持多边主义,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王勇说。
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田德文向《中国报道》记者分析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逐渐从战后国际秩序的改革者转型为新愿景的引领者,陆续提供“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全球性公共产品。在国际维和、抗疫合作、气候治理等关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上,亦可见中国勇扛大国责任。
如今,中国再提五点全球治理倡议——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在受访专家看来,其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中的发展、安全、文明维度彼此呼应,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和完善起到了引领作用。
“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秉持多边主义原则,符合联合国宪章宗旨,强调必须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联合国副秘书长李军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李军华表示,联合国欢迎所有促进和平、发展和人人享有尊严的倡议。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体现了对多边合作的重视,以及致力于解决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自解决的全球性挑战的决心。
如何理解全球治理倡议?
全球治理倡议有五大核心理念,即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当前全球治理体系面临严峻挑战,改革路在何方?全球治理倡议正是对此的深刻回答。
受访专家分析指出,在对五大理念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全球治理倡议聚焦“构建什么样的全球治理体系、如何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这个时代课题,阐明了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需要遵循的原则、方法和路径,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
全球治理倡议以“奉行主权平等”为首要前提。王勇告诉《中国报道》记者,这强调了国家间的平等地位,避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国际秩序的破坏,有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增强各国对全球治理体系的信任度和参与度,形成真正平等包容公平公正的全球治理新秩序。
王勇同时强调,主权平等的核心在于,无论国家规模大小、实力强弱、发展水平高低,均享有平等权利与尊严。这一理念要求充分尊重各国主权与尊严,不干涉他国内政,保障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与发展道路的权利,并确保各国在全球治理中平等参与、共同决策、共享成果。坚持主权平等,意味着必须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使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包容,更好地反映广大国家的利益与诉求,特别是要增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
“国际社会的治理必须基于各国共同认可的规则与共识,绝不能由单一或少数国家主导决策。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遵循,也是国际秩序稳定的重要基石。”王勇表示,全球治理倡议提出“遵守国际法治”,体现了维护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国际秩序的重要性。践行公认的国际规则和法律的约束,减少国际争端和冲突,为全球治理提供稳定的规范框架。
在王勇看来,五大理念中的“践行多边主义”回应了当前单边主义抬头和多边合作机制受阻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各方协作协调,形成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合力,特别是在维护全球经贸规则、应对气候变化与公共卫生等领域的挑战。“倡导以人为本”突出了治理的最终目标,即改善人类福祉。关注民生需求和社会发展,有助于缩小南北差距,解决不平等问题,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注重行动导向”强调了务实合作的重要性。这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思路,可以提高全球治理的效率,推动有关倡议转化为切实成果。
读懂全球治理倡议,还应将其嵌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叙事中。“全球治理倡议回应了目前几种对中国和平发展的误解,首先是所谓的‘国强必霸’,其次是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田德文向《中国报道》记者分析道,中国没有任何与人争霸的意愿和迹象,也并非要在战后国际秩序之外另搞一套,中国要做战后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建设者和改革者。中美会陷入所谓“修昔底德陷阱”,甚至爆发对抗冲突,更是无从谈起。中国倡导的是共同行动的准则,而不是决定世界体系的规则,更不会采取单边行动,中国始终主张全球性问题最终要由世界各国商量着来。
为不确定的世界持续注入稳定性
在中国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持续贡献智慧与公共产品的同时,冲突与动荡依然在世界上演,这些不稳定因素对全球治理的进程构成了现实挑战。
“如果北约没有持续东扩,没有持续无视、压制俄罗斯的安全关切,俄乌冲突本可以避免。当前在加沙地带,联合国和多数成员国都承认已经发生了巨大的人道主义危机,而这在经济发达、科技发展、文明昌盛的21世纪本不该出现。”田德文说。
加沙地带卫生部门当地时间9月20日下午发表声明称,自2023年10月7日巴以新一轮大规模冲突爆发至今,本轮巴以冲突已致加沙地带65208人死亡。而这背后,是国际社会推动停火的努力再次受挫——当地时间9月18日,联合国安理会一项推动加沙地带停火的决议草案表决,因常任理事国美国再次一票否决而未获通过。
地区冲突之外,经贸方面也遭遇逆流。从4月2日所谓“解放日”开始,特朗普政府宣布未来要向全世界185个国家和地区发动“对等关税”贸易战,在全球制造巨大混乱和不确定性。目前来看,特朗普政府还对相关政策朝令夕改,形同儿戏。
田德文认为,世界局面之所以变乱交织,罪魁祸首当推霸权主义——霸权国家把自身意志强加给其他国家,无视多边协调平台,以“家规”代替国际法,这是全球治理陷于软弱无效的根本原因。
“全球治理不能缺位,但全球治理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坐而论道,需要有价值、可持续的公共产品。”田德文表示,从抗战胜利到今天的80年里,中国“穷”时以坚忍之“独善”守住文明底线,“达”时以共享之“兼济”拓展共同福祉,倡导全球所有国家共同采取行动以应对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信任赤字,为不确定的世界持续注入了稳定性。
数据显示,四大全球倡议已获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全球发展倡议吸引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并参与倡议合作,80多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全球安全倡议得到130多个国家和国际地区组织支持,明确写入140多份中外双多边文件;全球文明倡议多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及各种双边和多边文件,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中方提出的决议,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全球治理倡议刚提出不久,就获多国表态加入。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也是中国大国地位和责任的要求,是塑造新时代中国与世界新型关系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张贵洪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在网络空间、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我们已有所作为,甚至走在前列。未来在全球公域治理、美国缺席的国际治理、全球南方的制度建设、维护秩序与体系变革之间的平衡、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等方面,我们还可以有更大的作为。
张贵洪强调,今后在推动、参与甚至主导和引领全球治理的某些领域时,中国除了贡献理念,更重要的是推动全球治理规范塑造、制度建设和能力提升。
(《中国报道》2025年10月刊)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