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非遗遇见青春校园,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11月25日,2025年湖南省绥宁县“戏韵传承·非遗进校园”主题活动在底蕴深厚的寨市苗族侗族乡学校温情启幕。一场融合了戏曲艺术、地方民谣与非遗技艺的文化盛宴,为师生们搭建起沉浸式体验平台,在欢声笑语中悄然播撒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2025年湖南省绥宁县“戏韵传承·非遗进校园”主题活动现场
本次活动由绥宁县文旅广体局、寨市苗族侗族乡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绥宁县文化馆、寨市苗族侗族乡学校共同承办,并由绥宁县地方花鼓戏演艺有限公司全程执行。活动旨在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展演+技艺展示+互动体验”多元模式,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家乡非遗项目的热爱与传承热情,实现从“认知”到“体验”再到“传承”的良性互动与深度浸润。
舞台展演:传统艺术绽放华彩
开场舞蹈《共圆中国梦》
活动在开场舞蹈《共圆中国梦》激昂的旋律与奋进的舞姿中拉开帷幕,瞬间点燃了全场的热情。随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琵琶弹唱《侗寨火塘》宛转登场,四弦琴声清越,侗语吟唱悠扬,生动再现了侗族儿女“以歌传情、以乐叙事”的独特文化传统,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温情的民族故事之中。
经典花鼓戏《智斗》选段更是将演出推向一个小高潮。演员们韵味醇厚的唱腔、细腻生动的身段表演,牢牢吸引着学生们的目光,让他们直观领略到地方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此外,绥宁本土原创民俗歌曲《上婆》以其浓郁的地方风情引发共鸣,婀娜多姿的侗族舞蹈《云绣》展现了民族服饰文化的绚丽,民乐笛子与唢呐合奏的一曲《铁血丹心》则奏响了豪情壮志,而花鼓戏《三代婆媳》选段则以贴近生活的鲜活剧情,润物无声地传递着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台上精彩不断,台下掌声阵阵,传统艺术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根。
互动体验:匠心技艺零距离
相较于舞台的华美,非遗体验区则以其动手实践的乐趣成为全场“人气爆棚”的焦点。苗族插绣、绥宁剪纸、绥宁根雕、万花茶四大非遗体验项目一字排开,各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亲临现场,不仅展示精湛绝伦的技艺,更细致讲解其背后的民俗渊源与文化故事。
非遗体验区人气爆棚
在剪纸摊位前,学生和老师们手持红纸与剪刀,在传承人的耐心指导下,认真学习折叠、描画、裁剪的技巧。伴随着“咔嚓”声,一幅幅寓意吉祥、纹样精美的剪纸作品在指尖绽放,引来阵阵惊叹。苗绣体验区内,大家凝神静气,穿针引线,在一挑一拨间感受着丝线穿梭的细腻与传统图案的灵动之美。而在根雕与万花茶制作展示台前,传承人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材料的天然形态,启发他们进行艺术构思,亲手触摸、亲身参与,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非遗技艺所蕴含的匠心独运与生活智慧。
展望未来:文化传承育新苗
绥宁县文旅广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戏韵传承·非遗进校园”活动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与传承的重要举措。它成功地将静态的“非遗”知识转化为可看、可听、可感、可参与的动态文化体验,有效激发了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未来,绥宁县将持续深化“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推动更多优质的本土非遗项目走进课堂、融入日常教育教学,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构建常态化、多样化的传承教育模式,让青少年真正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守护者与活力传承者,为绥宁县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与文化振兴战略培养和储备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冬日的校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文化亮色,更描绘了一幅“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的生动图景,预示着绥宁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必将迎来更加生机勃勃的未来。(文/陈必勋 图/绥宁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