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5日,东海之滨的厦门再次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焦点。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的指导与支持下,由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人工智能产业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25年“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人工智能终端产业链专场,在鹭岛成功举行。本次活动以“协同发展,生态构建”为核心主题,聚焦人工智能终端产业链的强链与补链,旨在汇聚产业智慧,激发创新活力,共同绘制一幅开放、协同、安全、可控的人工智能终端产业生态蓝图。
群英荟萃,共绘产业新蓝图
2025年“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66家优质机构与企业,超过200名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参与者涵盖了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智能终端、半导体芯片、机器人、信创、智能硬件等人工智能终端产业的核心赛道,形成了产学研用多方力量的高效集聚。这不仅是一次行业的盛会,更是一次资源的深度整合与思想的激烈碰撞,彰显了我国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蓬勃的发展势头和强大的内在凝聚力。
在主题分享环节,来自国内十余家顶尖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与龙头企业的代表们,带来了前沿而深刻的洞察。围绕“虚拟现实产业创新技术及发展布局趋势”,专家们剖析了VR/AR技术从沉浸感体验到交互方式的最新突破,及其在工业仿真、医疗培训、元宇宙社交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大模型在人工智能终端的应用实践”议题,则深入探讨了如何在算力受限的终端设备上高效部署和优化大模型,实现从“云端”到“边缘”的智能落地,让AI能力更贴近用户侧,提升响应速度与隐私保护水平;而“从大模型到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场景思考”则将视角投向未来,探讨了如何将大模型的认知决策能力与机器人的物理执行能力相结合,在家庭服务、智能制造、特种作业等复杂场景中实现真正的智能化应用。这些分享集中展示了当前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与生态建设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思考。
硬核展示,融通对接促合作
活动现场特别设置了人工智能展区
现场特别设置的小型展区,与会代表正在体验
为增强与会者的互动体验,促进更直观的交流与合作,活动特别设置了精巧而内容丰富的小型展区。展区遴选了信息通讯、智能终端、教育文旅、核心芯片等关键领域的12家代表性企业,集中展示了约35件具备行业领先水平的硬核展品。从高性能的AI推理芯片到智能穿戴设备,从智慧教育解决方案到文旅交互体验平台,每一件展品都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新实力的缩影。这个微型“科技秀场”不仅为大型企业提供了展示其引领作用的平台,更为众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初创公司创造了与大企业面对面交流、寻求配套协作的机会,切实加强了大小企业间的融通合作,为整个产业链的稳固与升级注入了务实的新动能。
厦门实践,构筑AI产业新高地
本次专场活动落地厦门,并非偶然。作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基地,厦门近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发力,成果显著。据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现场介绍,目前全市已集聚人工智能研发及应用企业达459家,产业规模高达336亿元,形成了一条覆盖基础芯片、核心算法、大模型训练、智能终端制造及行业应用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尤其在智能视觉、智能安防、智能语音、智慧城市等应用领域,以及智能家居、智能卫浴等终端产品方面,厦门已建立起较强的比较优势,并成功培育出国投智能、美图、瑞为等一批在垂直领域具有影响力的模型开发和智能体应用企业。
代表企业带来拳头产品
坚实的产业基础离不开前瞻性的政策引导与全方位的扶持体系。厦门市先后出台了力度空前的“人工智能19条”、“数据产业16条”、“AI人才8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涵盖算力支撑、数据要素、模型开发、应用场景、人才引育的完备扶持体系,其政策力度对标国内一线城市。同时,通过印发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行动方案》、动态发布涵盖100项人工智能能力清单和284个场景需求清单,并常态化举办各类供需对接活动,厦门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融入社会生活,有效促进了技术落地与产业协同。
与会企业代表与智能机器人进行互动
“人工智能终端不仅是产业跃迁的‘突破口’、消费升级的‘催化剂’,更是数实融合的‘连接器’。”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如是强调。他表示,面向未来,厦门将继续以“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战略引领,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加大场景开放力度、深化产业生态培育,致力于加快建设一个在区域内乃至全国都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
本次“百场万企”人工智能终端产业链专场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全国人工智能终端产业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交流协作平台,更清晰地展现了以厦门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的决心与智慧。它标志着中国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在迈向高质量发展、构建自主可控产业生态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一步。随着融通合作的深入与创新能量的持续释放,一个更具活力与竞争力的人工智能终端产业新图景正徐徐展开。(文/陈必勋 图/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