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特约通讯

山西晋中:创新沃土孕育农业“硅谷” 智能化农业示范引领效应显现

发布时间:2021-03-10 16:30:47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巴夫 陈雄飞报道)无人机为稻田喷洒生物制剂,机器人完成科技巡田,农民看着屏幕就能知道麦苗长势……3月5日,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山西农谷)(以下简称晋中国家农高区)科创基地智能农机实验室内,一台台智能机器人助力农业生产。

走进晋中国家农高区科创基地藜麦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对繁育的新品种做技术分析测定。通过多年积累,藜麦研究院已积累3200多份藜麦种质资源。

晋中国家农高区科创基地智能农机实验室负责人介绍,这台智能地面植保机器人可实现两小时连续作业,根据不同作业环境携带不同喷洒液体,借助遥控可进行雾化精准喷洒。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赋能农业种植,“猪联网”升级实现远程化监管、智能化养猪……近年来,晋中国家农高区持续强化“高新”发展内核,发挥“领跑”作用,在山西省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中的“头雁”效应日益显现。

山西晋中太谷,早在明清时期就有“中国华尔街”、“旱码头”、“金太谷”之美誉,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推动者杜润生的故乡,山西农业大学也坐落于此。凭借得天独厚的优良基因和突出的农科教资源优势,晋中国家农高区获批落地,从此,山西农业“硅谷”悄然崛起。

晋中国家农高区位于晋中市太谷区,总面积106.49平方公里,是山西省政府批准的全省唯一的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019年末,它与江苏南京一并成为国务院批复的首批国家农高区。

晋中国家农高区以农副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建设全国健康食品和功能农业综合示范区、科技产业孵化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产品加工物流集散区。以有机旱作农业为主题,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聚焦 “农、高、科”,着力集成一批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模式,为北方旱作农业区农业提质增效、做大特优农产品、做优设施农业、做强现代农业服务业,打造一个山西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开放高地和农村改革先行区“四高地一先行区”。

五大基地撑起山西农谷

晋中国家农高区自建设落成以来,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提出的“将有机旱作农业打造成为我国现代农业重要品牌”的考题,紧扣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立足‘特’和‘优’发展现代农业,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建好农谷,办好农大,把农业科研搞上去”的要求,在五大基地建设上持续发力,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动农业产业项目。

依托晋中国家农高区科创基地、功能食品加工基地、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种苗花卉培育基地、山西农谷总部基地等五大基地撑起山西农谷建设的“四梁八柱”。

其中,科创基地初步建成,中科院智能农机装备实验室成为省内首家与中科院合作共建的研发创新平台,稼祺藜麦研究院成为全球最大的藜麦基因库;功能食品加工基地,一期10万平米标准化厂房主体工程完工,海玉集团、南方黑芝麻集团、鑫炳记公司等5家企业落地入驻,实现管理、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成千亩粪污有机循环利用、千亩有机旱作谷子机械化生产、农大中试和百栋旱垣温室等4个示范园区,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典范;种苗花卉培育基地,规划占地1000亩,一期总投资1.2亿元,已建成3栋2万平米智能玻璃连栋温室、30栋可移动膜结构日光温室和38栋棉被拱棚;山西农谷总部基地,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的综合性办公大楼已正式投入使用。

据了解,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推动和省直部门的精准指导下,晋中市委、市政府有力地推动农谷夯基成势、农高区架梁立柱,先后引进高新技术企业24家,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2个,可转化新品种、新技术208项。同时,以“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为引领,着力建设农村改革先行区,积极推进太谷152个行政村“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共引入企业161个、引进资金84亿元,带动集体增收1亿元、农民增收8603万元,为“农高区五年成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吸引龙头企业带着好项目来这里扎根,晋中市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与中国农科院(深圳)基因组研究所、中农投控集团(深圳)有限责任公司、贵澳集团等30余家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对接进驻并签订合作协议,为农高区的发展注入了发展活力。随着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山西农谷总部基地将形成一个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的集聚地。

一墙拆除又见春风万里

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在调研晋中国家农高区时曾明确指出,建设山西农谷,要打破三个围墙,一个是观念的围墙,一个是物理的围墙,一个是体制的围墙。物理的围墙比较好拆,关键是观念的围墙和体制的围墙。观念的围墙实际上首先要树立一个新发展理念,使科技人才真正走出校门,把真正的科技成果写到大地上。

其实,早在2019年山西农业大学就与山西省农科院进行了合署办公,意味着双方深度融合,共同助力山西农谷发展。2020年4月,山西农业大学西校门附近一道780米的围墙被拆掉了。虽然这是晋中市太谷区打造的一项“拆墙透绿”工程,但背后蕴含着更大的深意。

借鉴剑桥牛津大学“园校城”一体化发展模式,农大与农科院合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实现了谷、城、院三方的一体化发展。谷城院中的“谷”就是山西农谷,“城”就是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主导的大学城,“院”就是科研院所,开启了谷城院一体化高校与产业园区以及区域内产业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

目前,山西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已落地晋中国家农高区科创城,农大继续教育学院也将落地农谷。未来,山西农大还会有更多专业成果走出校园,走进农谷,实现产学研用贯通融合。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范永茂所说:“硅谷的主要模式是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做好产学研用以及市场化,这种成熟的硅谷模式就是如何把高校的现实科技转化为产业和生产力,让他们实现有效优势互补,真正使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那么,随着谷城院深度融合,人才战略全面实施,科技创新持续突破,农业“硅谷”将迎来星火燎原之势。

聚焦“六新”创造农业“硅谷”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要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山西山多地少、地貌多元、气候多样,这种独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因此,山西少雨缺水,保护生态、节水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山西是黄河流域的农业摇篮,是著名的“小杂粮王国”,孕育出众多的特色农产品,谷子、杂豆、莜麦等产量全国名列前茅,红枣、小米、陈醋驰名海内外,要打好特色优势牌,巩固和提升小杂粮王国的地位,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迈出坚实步伐。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全面开启之年,是山西农谷“五年成型”关键之年,晋中国家农高区科创基地将聚焦“六新”,以“农”为本发展现代农业,以“谷”为核推动科技创新,创基地,搭平台、引人才,全力促成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

目前,晋中国家农高区围绕“四高地一先行区”建设,积极推动建立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及制度,出台支持晋中国家农高区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指导意见,制定有机旱作农业标准体系,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建成有机旱作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功能农业重点实验室,建立黄土高原特色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从国家层面布局一批重点项目,并且使这些项目在晋中国家农高区进行研发、试验、集成和示范。坚持围绕农产品加工业八大产业集群实施“特”“优”战略,太谷彩椒、“杜氏番茄”等品牌擦亮打响、远销海外。

山西农谷管委会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国家农高区、全省农业转型发展的高地,我们坚持创新立谷,做实科技支撑,加大对农业科技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建强科研平台、突破核心技术、培育创新主体等方面下功夫,在药茶研发、功能食品加工、酿品制造、中医药产业等领域集聚一批技术、产品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下一步,我们将和更多战略投资者谋划,重点实施总投资162.29亿元的20个重点项目,打造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企业集聚地、以新型业态为突破的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地和以智慧物流为连接的特优农副产品仓储集散地,让农业“硅谷”在三晋大地振翅高飞,引领全省农业高质量转型发展。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