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在2025年“闽东之光·福聚福安”文学摄影采风采访活动的热烈氛围中,记者跟随采风队伍深入溪柄镇溪南村、楼下村,探寻它们的发展密码,感受“闽东之光”的独特魅力。
多元产业驱动走好乡村振兴路

溪南村 李在定 摄
溪南村,因绿而兴。一个以多元产业为支撑的村庄,正逐步向世人展现现代活力。
在流米寺,眼前的景致令人心醉神迷。古寺隐匿于青山绿水之间,仿佛是岁月特意留下的静谧角落,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寺内香烟袅袅,钟声悠扬。周围青山环绕,绿树成荫,与古寺相得益彰,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
“我们村虽然不大,但产业很丰富。这次‘闽东之光·福聚福安’采风活动,也为我们村提供了一个展示产业发展成果的好机会。”溪南村驻村第一书记袁学诚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2023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20多万元,这得益于我们多元化的产业发展。”

千佛山 阴亮 摄

千佛山流米寺 陈涛 摄
在茶叶种植基地,秋茶正在微风中舒展着枝条。近年来,溪南村因地制宜,加快推动茶叶产业发展,并围绕现代农业新趋势,积极打造集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设施农业产业中心。
引进先进的茶叶加工设备,提高茶叶的品质和附加值;把握好“流米寺”这一独特旅游景区,提升旅游竞争力。特色农业与文旅的双向并进为溪南村带来了“1+1>2”叠加效应。
“流米寺是我们村的招牌,每年都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我们配合茶叶产业,进一步夯实旅游发展基础,扩大游客容纳量。”袁学诚说。
2022年,溪南村荣获“福建省森林村庄”的称号,这为村里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村里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绿色宜居的乡村环境。村民们也积极参与,自觉维护村里的卫生和秩序,村风文明,人民安居乐业。下一步,溪南村将依据村庄实际,从基建、产业、生态、文化等多维度发力,有序推进一系列乡村振兴项目,绘就乡村发展新画卷。

溪南村 阴亮 摄
溪南村的产业新气象和村庄新面貌给采风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拍客团成员柳明格感慨地说:“溪南村的产业发展模式很有特色,将农业、旅游业有机结合,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我会把这些画面记录下来,让更多人了解这里的乡村振兴实践。”
古民居群的历史回响与现代新生
踏入楼下村,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这座海拔90米、距镇区11公里的传统村落,拥有32幢形制规整的大宅院。最早的建筑建于清嘉庆十三年,二百多年的岁月洗礼,让这些建筑更显古朴庄重。古民居布局得体,错落有致,集群性鲜明,融时代精神、历史文化于一体,被誉为“闽东明清民居博物馆”“闽东第一村”。

楼下村 刘霄鹏 摄
“这些古民居是我们村的宝贝,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楼下村党支部书记郑雪花在接受采风团采访时感慨地说,“以前,我们只知道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要保护好,但不知道怎么利用。现在不一样了。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村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聚集了人气,也让古民居焕发出新生机。”
楼下村以古民居文化为深厚根基,聚焦休闲旅游主业,并由此拓展出多元特色业态:早在1996年,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便亲自率队驻村三月,深入探寻村落底蕴,著就《楼下村》一书。与此同时,村里还精心打造了红色革命文化游、现代农业观光游、千年古刹仿古游等特色线路,更完好保留着传统根雕工艺这一瑰宝。

刘岩生 摄

阴亮 摄
近年来,为悉心守护古民居生态资源,该村于2022年率先完成瓦屋面修缮工程,如今正稳步推进连片环境整治工作。并且,依托自身优越的地理与交通条件,积极引入民宿、福安市影视基地、国学堂以及台湾农业团队等多元元素,成功实现“文旅+多产业”的深度融合,让沉睡的文化遗产从“老资源”摇身一变,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活资产”。
参与采风的摄影师李在定兴奋地表示:“楼下村的古民居太有特色了,每一处建筑细节都蕴含着历史的故事,是绝佳的摄影素材。我会把这些美好的画面记录下来,让更多人领略到‘闽东之光’的魅力。”

林森 摄
“下一步,溪柄镇将以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建设为抓手,聚焦民生改善与品质提升,推动红色旅游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全力夯实共同富裕根基,谱写全域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新篇章。”溪柄镇镇长刘勤表示。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记者 林翠慧 茹捷)
责任编辑:蔡劲蓉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