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通讯员袁雨飞)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地处桂西北云贵高原边缘,是一个集瑶、壮、汉、苗、毛南、仫佬、回、水等12个民族共29万人口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2015年巴马瑶族自治县全县共有57个贫困村、14533户贫困户、65018个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25.5%。
2016年起,二十冶积极响应党中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号召,承建的巴马寿乡大道、巴马旧城改造、民族医院、集散中心、第一初级中学、寿乡大道延长线、六能—巴徐易地扶贫搬迁等民生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始于匠心常求索,作于点滴成于勤”。二十冶以点滴匠心“筑”造央企脱贫攻坚新丰碑!
——题记
“没到过巴马,很难想象这么风景秀丽的地方居然还在贫困线上挣扎;不走进巴马,难以理解巴马脱贫攻坚的辛酸。”巴马区域项目指挥部指挥长(巴马旧城改造项目经理)胡万君感慨道。
2016年,自从二十冶巴马区域项目部扎根巴马开始,这个石漠化高达75.4%,缺土又缺水的地方,成了二十冶人的新战场。
“决心”拼出巴马速度
2016年3月,经过7个小时盘山公路的颠簸,巴马旧城改造项目团队背着行囊走出巴马汽车站,一眼望去的巴马城区“主干道坑坑洼洼,绿化稀稀拉拉”。巴马寿乡大道作为巴马县城的主干道,是整个巴马县城交通的“大动脉”,但其双向4车道的通行能力和经常性路面维修如同“血栓”一般制约着巴马的旅游形象和经济发展。“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就是当时巴马寿乡大道及主城区的真实写照。
“这就是我们未来扎根的地方!好山好水不是给我们享受的,这里的基建需要我们,我们是开路人,要做好吃苦的准备,把巴马当做自己的家乡来建设!”坐在当时巴马最常见的交通工具——三轮车上,伴着沿街商贩的叫卖声,胡万君一边上下颠簸一边扯着嗓子对同事们喊。
随着巴马旧城改造项目部的成立,人人马不停蹄奔走忙碌,“刚才县委县政府领导给我们下了死任务:3个月内完成寿乡大道、文化街、城北路的施工任务,这是我们在巴马的第一战!咱们肩上扛着国家队的招牌,大家有没有信心打赢这一仗?”项目总工老梁一边拍落身上的尘土一边在项目推进会上说到。
经过前期的施工准备,团队的每个人都知道巴马当地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当地仅有一家具备规模的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生产供货能力远远不够,务工人员异常短缺。面对总工慷慨激昂的号令,大家没有立刻响应,而是在心里默默犯起了嘀咕。
一旁的胡万君何尝不知道大家的顾虑,“各位,我们既然来了,就要想办法去完成施工任务!党员留下,其他人散会。”出乎他的意料,所有人都不愿走。技术员胡青松说:“经理,这时候还分啥子党员群众嘛,我们一起拼出一个开门红!”
作为脱贫攻坚的急先锋,项目遇到的问题多如牛毛,有些还十分棘手。项目部积极推进各项施工部署:缺劳务工人,本地外地劳务队伍同步寻找!缺施工材料,多渠道多地点采购!缺管线图纸,边探查边施工!每天早上不到五点就起床,微信步数超过两万步是项目部团队的家常便饭。经营部长陈虎的孩子给他发微信截图说:“爸!你每天都是我朋友圈微信步数冠军!”巴马旧城改造项目部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打胜仗”的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巴马县庆60周年庆典上,中国二十冶作为重要项目建设者出席庆典。巴马瑶族自治县领导感慨地说:“3个月内完成寿乡大道、文化街、城北路建设,二十冶真是创造了‘巴马速度’!”
如今的巴马城区告别了“脏乱差”的形象,常青的绿树映衬着平坦的柏油路从干道铺到了家门口,明亮的路灯伴随着双向6车道的寿乡大道从国际旅游区集散中心一直亮到了巴马汽车站,也亮到了巴马群众的心坎里。
“匠心”铸造旅游名片
巴马,长寿文化蜚声海外,壮瑶民居独具匠心,诗意山水极具韵味,神奇岩洞受人青睐……
2017年,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背景下,巴马县委县政府提出“结合脱贫攻坚,建设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核心区全域康养大县”的新理念。
“这个旅游集散中心造型真漂亮,以后下了高速路就能看到我们的工程了!”资料员史烨辉看到设计图纸说道。
但“漂亮的项目”让大家犯了愁,“这么大面积的异形结构,安装困难,时间还这么紧迫”,分包商老李看着施工图纸一直摇头。
国际旅游集散中心独特“双人”组合造型将是巴马旅游的新名片。但其异形结构与地下室空心楼板顶板施工却是施工的“拦路虎”,对于曲面梁设计的项目屋面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梁施工,不仅施工难度大、结构极其复杂、施工效率低,而且大面积异形铝板的生产、安装都难以保证严丝合缝。
“我们头一次遇上这种结构,用我们以前的老方法肯定不能按时完成施工任务,巴马好天气只有这两个多月,大家有什么想法都说一下!”集散中心项目经理马玉泉说。
会议室一时陷入沉默。过了许久年轻的技术员潘立卫突然站起来:“马经理!前段时间分公司推广BIM技术,我们是否可以试验一种快速曲面支模装置,包括薄钢面板、T字钢肋、柔性钢索和定形木框,这样既能提高效率还能节约成本。异形铝板安装问题可以用BIM来进行信息化处理,加强施工测控与数据复核力度,安装能更加精确。”
大家听完潘立卫这个建议,思路一下就打开了。“这个方案可行,但我们需要马上找材料去试验” “我也学了BIM,我也能帮忙!”“柔性钢索和定性木框的调试我们要重点去试验一下!”项目部一下子热闹起来。
第二天一早,大家怀抱各式各样的“自制工具”进了屋:有潘立卫买水果剩的空泡沫箱、石志岭带来的麻绳、黄麟斯从家拖来的木架子等等,就这样大家开始了快速曲面支模装置的第一次试验。
凭借摸石头过河的勇气与信念,集散中心项目部用智慧与匠心边施工边研发4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形成大型钢筋混凝土空腹楼板异形结构施工工法,圆满解决了集散中心的造型设计施工难题,中冶人诠释了施工建设“巴马智慧”。
“暖心”彰显央企温情
“我做梦都没想过能住进县城的小区!”42岁的瑶族老乡卢光雄每次说起他的新房子,眼睛就笑眯成了缝。
燕洞镇是典型的石漠化地区,加之地处山区,进出村子十分不便,尤其遇到雨天,泥泞小路无法通行,因此在搬进六能“老乡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前,燕洞镇老乡的祖祖辈辈们都守在群山的谷底、半山腰或是山顶,靠在贫瘠的半亩一亩的旱地、石缝里种植粮食养家糊口。
“扶贫建设是政治工程,更是民生工程,我们要克服各种困难,按期按质完成建设任务。”时任二十冶华南分公司总经理的段荣宗立下了军令状。
一个铁工期:2018年1月132户住宅交付、5月前实现居民陆续“拎包入住”;一场硬仗:16名管理人员、200多名劳务班组将在高温高湿季节施工、长雨季奋战;一个硬目标:让102531平方米、36栋易地搬迁住房顺利移交,让一方百姓搬出“穷窝”奔小康!
“决定从山里老房子搬出来前最担心在县城找不到工作,没有收入一家人不得活哦!窝在老屋虽然破,但有点地还能种种粮食吃。没想到搬出来后,房子好得很,还有社区和二十冶帮我找工作。”
2019年春节刚过,六能—巴徐易地移民搬迁项目经理吕峰在对小区进行巡检的时候,偶然从社区党支部书记口中得知了贫困村民就业难题。“卢大哥,我是承建这个小区的项目经理吕锋,我听兰书记说你们在为就业发愁?”吕锋特地找到卢光雄一家人。
“吕经理,我听说家乡要脱贫才从广东家具厂辞职回来,现在进了巴马县城,但这里工作机会少,真不知道怎么办了。”卢光雄眉头紧锁。
“我们给你想想办法!”项目团队将老乡的事放在了心坎上。他们每次去巡检不忘去社区党支部了解就业信息,每次去政府不忘问一句扶贫动向。根据卢光雄以前在外打工,有一手家具加工生产手艺这一优势,2019年中旬,经项目部与多方努力,促成了卢光雄小家具厂的开业。开业当天,卢光雄激动地说:“感谢二十冶!不仅建了好房子,把我挪出穷窝,还给我的事业铺了条路!我把一同搬出大山的几位老乡也招进了家具厂,一起致富奔小康!”
“齐心”凝聚青年力量
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作为旅游城市的巴马防疫压力空前巨大。因为疫情管控需要,外地同事返回项目时间遥遥无期,而巴马国际旅游区第一初级中学4月预备召开中考誓师大会,6月底必须竣工验收,复工复产不等人。复工前期准备工作落在了项目部广西本地人,年轻的杨前身上。
“小杨,我们回不去项目,现在只能让你先回到项目上张罗一下复工的事情了。”杨前接到项目经理宋永富电话后,立刻动身辗转多种交通方式花了7个多小时抵达项目部。看着空无一人的项目部,小杨一筹莫展。“你好,请问你这里有医用口罩和消毒液吗?”“你好,我这里是二十冶第一初级中学项目部,我们复工需要大量的医用口罩”……杨前跑遍了当地药店及查遍了各种网店,得到的大多是“没有”“缺货”的回答,筹集到的物资少得他自己看了都心酸。就在他准备再去小型超市碰运气之际,接到了同事黄麟斯的电话:“杨前,我这儿还有一些富余的口罩和消毒液,我拿去给你!”
黄麟斯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和杨前一样,由于大部队受困,复工复产的担子压在了这个本地年轻女孩的肩上。在连跑了几天超市、药房、又找了代购多点筹集后,她不负项目部的嘱托,圆满完成了筹备抗疫物资的任务。疫情的狂风席卷了大地,稚嫩的树苗经历了狂风的洗礼,根系扎得更实在了。
“杨前,在二十冶工作有什么感想?”
杨前腼腆地笑笑,露出一口白牙:“我感觉我们建设的这个学校将会是整个巴马、甚至整个河池最漂亮的中学!”
2020年4月16日,经历了项目部的快速复工,巴马国际旅游区第一初级中学如期举行中考誓师大会,“心若在,梦就在,苦拼百日,构筑辉煌!”巴马一中学子们口号响彻了整个校园。“2020年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我来说都是十分特殊的一年。现在中考即将来临,我要倍加努力,取得好成绩,将来像二十冶的建设者那样,建设我美丽的家乡巴马。”九年级瑶族学生王英蓓说道。
2020年6月底,巴马第一初级中学项目竣工验收。新的巴马第一初级中学项目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包括教学综合楼、行政办公楼、学生宿舍、食堂、网络机房、体育器材室等15个建筑单体,以及室外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配套设施,可容纳3000多名学生就学。“扶贫先扶志,扶志必扶智”,学校的竣工不仅解决了巴马当地适龄孩子上学难的困境,极大提升了巴马教育基础设施水平和质量,更是对巴马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力支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巴马区域项目部4年的坚守,坚持的是“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朴实厚重的中冶精神,守护的是央企的责任与担当。2020年5月9日,包括巴马瑶族自治县在内的21个县(市、区)获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至此,巴马瑶族自治县走出了“穷”关,二十冶的建设者与老区人民携手前行,一同翻开了崭新篇章!(中国二十冶)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