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文卫

秋蚊进化,叮咬升级!青岛蚊虫实验室揭秘“吸蚊体质”真相

发布时间:2025-09-12 16:14:31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杀不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大。”这句尼采的名言,竟成了2025年秋蚊的进化写照。近日,北方多地居民明显感受到蚊子的“战斗力升级”——被叮咬后不仅瘙痒难忍,更出现疼痛和明显红肿,持续时间也更长。北京市已连续多日发布蚊虫叮咬四级预警,提示风险较高。为何蚊子越发凶猛?招蚊体质是否真的存在?记者带着问题走进青岛必扑蚊虫实验室,探寻背后的科学真相。

实验揭秘:二氧化碳才是吸引蚊子的关键信号

“蚊子偏爱B型血”、“小朋友血热更招蚊子”……这些民间说法流传甚广。带着疑问,我们走进了青岛必扑蚊虫实验室。实验室里排列着多个透明实验装置,各类仪器和试剂,有的实验装置内已经吸引了不少蚊虫,科研人员说,“这些都是我们专门培育和野外捕获的蚊虫,用于研究它们的习性。”

到底是什么让人类成为了蚊子的“头号目标”?实验室科研人员给出明确答案:“真正吸引蚊子的,其实是人类呼出的二氧化碳。”他进一步解释,蚊子的触角上分布着大量高度特异化的化学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对二氧化碳具有极高的敏感度。在人类的呼吸过程中,每一次气体交换都会向周围环境中排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对于人类而言,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平时根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在蚊子的“小世界”里,二氧化碳就像是一道超级美味的“大餐”散发出来的诱人香气,能瞬间让它们兴奋起来,马上朝向二氧化碳的来源飞过去。早在2022年,军事医学研究院媒介生物学家赵彤言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的二氧化碳呼出量和汗液成分影响蚊子的偏好。呼吸量比较大的人,更容易招惹蚊子。

二氧化碳浓度决定招蚊体质

既然每个人呼出二氧化碳,为什么有些人仿佛自带“招蚊体质”,而有些人却能安然躲过?针对这一疑问,必扑蚊虫实验室近年来通过上千次反复实验研究发现,这取决于每个人呼出二氧化碳的“浓度信号”,每个人呼出二氧化碳的浓度存在显著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了对蚊子吸引力的天壤之别——从仅能引起蚊子轻微注意的“基础级别”,到让蚊虫疯狂追逐的“盛宴级别”。

为验证该理论,科研人员曾在公园、水源附近等蚊子活跃的场地布置捕蚊机进行户外实验。“通过酸解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并将释放口的二氧化碳浓度精确控制在约12000ppm,这大致相当于人呼出气体浓度的8倍。结果显示,在24小时内,此高浓度二氧化碳吸引点捕获的蚊子数量超过了百只。”这表明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对于蚊子而言,无疑像是一道丰盛的饕餮盛宴,能远距离并强烈激发其觅食行为。实际上,在2024年,该实验室就在海南三亚、陵水等地开展了系列实地验证。他们通过在不同面积、不同形状、不同构造的庭院中布设专门的二氧化碳捕蚊机发现:当二氧化碳达到并维持特定浓度后,仅需一周时间,原本蚊虫肆虐的环境就得到显著改善,实验人员甚至实现了“全日无叮咬”。这一研究成果为区域蚊虫防控提供了创新思路——通过精准调控二氧化碳浓度,或可有效干扰蚊虫定向,打造“无蚊”空间。

防蚊新策略:利用蚊子偏好设“甜蜜陷阱”

个体频繁遭受蚊子叮咬并非单纯归因于“运气欠佳”,实则是其身体所释放的特定“信号”,在蚊子的感知系统中形成了主动吸引效应,促使蚊子向其靠近。实验人员进一步阐释,这种现象背后还存在一种“比对”机制:当个体处于人群环境时,蚊子并不会以随机方式选择叮咬目标,而是会通过自身的化学感知系统,对周围个体的体味特征进行主动对比分析,最终趋向于飞向体味中与二氧化碳等关键吸引物质相关成分浓度更高的个体。

目前,受限于蚊子独特的生理结构和人类复杂的体味组成,人类还无法完全阻断蚊子的化学感知途径,无法“堵住蚊子的鼻子”,也难以彻底消除自身对蚊子的吸引力。面对这种情况,专家建议采取科学的防蚊策略:一方面可以通过使用蚊帐等物理阻隔方式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可以转变思路,利用蚊子对二氧化碳的强烈趋性,在生活环境中科学设置引诱装置,为蚊子打造“美味陷阱”。这种“诱敌深入”的防蚊策略,能有效干扰蚊子的定向觅食行为,显著降低被叮咬几率。(崔蕾)

责任编辑:蔡劲蓉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