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文卫

秋蚊为啥这么 “狠”?科研揭秘成因,提出“绿色精准” 新策略

发布时间:2025-09-17 15:17:27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八月八,蚊子嘴开花”“秋后蚊子猛于虎”,这些民间俗语在今年得到了全球多地数据的印证。近期,全球多个地区均出现秋蚊数量激增现象,相关科研机构通过研究揭示背后成因,并提出“绿色+精准”综合治理新策略。​

全球多地秋蚊数量激增,活跃度显著上升

秋蚊 “嚣张” 已成为全球性现象。据韩国《每日经济》报道,今年9月第一周,首尔市通过数码蚊子监测仪捕获的蚊子数量达 15420 只,较去年同期激增25.7%;第二周累计数量同比也上升13.8%。高神大学保健环境学系客座教授李东奎(音)预测,9 月下旬蚊子活动将更加显著。​

在欧洲,荷兰 Telegraaf 电视台早前报道显示,瓦赫宁根大学的蚊虫监测数据表明,自8月中旬起,该国蚊子扰民问题显著加剧。而在美洲,加拿大曼尼托巴省波蒂奇也注意到季末蚊子数量大幅增长。​

温湿度与繁殖需求双重驱动,不同蚊种各有 “过冬策略”​

为何立秋后的蚊子叮人更狠?青岛必扑蚊虫实验室科研人员给出了科学解释,这是气温与繁殖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验数据显示,蚊子活动效率在25—30℃时达到最高,夏季持续高温会抑制其代谢与飞行能力,而秋季气温回落至这一 “适宜区间”,直接导致蚊子吸血频率显著上升。​

更关键的是,秋天是蚊子的繁殖高峰季。为在冬眠前完成产卵任务、储备足够能量,蚊子的攻击性会大幅增强。实验室科研人员进一步介绍,不同蚊子的 “过冬策略” 决定了它们秋季的活跃程度:伊蚊雌蚊以卵越冬,秋天会集中吸食人血积累养分,完成繁殖后死亡;按蚊、库蚊等雌蚊则以成虫形态冬眠,秋末冬初会频繁吸血储存能量,随后蛰伏,待来年春天苏醒后再产卵。​

为确保研究结论准确,必扑实验室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直接引进蚊种,在严格隔离环境中繁育,全程无外界交叉接触。同时,研究团队在北京、青岛、石家庄等不同气候特征城市设立室外试验点,持续监测相关数据,综合分析表明,今年初秋温湿度条件正处于蚊虫繁殖高峰期。​

化学防治遇抗药性难题,“绿色精准” 防控成新选择​

长期以来化学喷洒等方式是灭杀蚊子的常用手段,但面临着诸多挑战。必扑蚊虫实验室负责人指出,化学方式短期内可控制蚊虫种群密度,但长期应用不仅会影响环境,还会驱动蚊虫产生抗药性,形成“杀虫剂-抗药性”军备竞赛,导致蚊子不断进化。​

针对这一问题,当前蚊虫防控策略正从依赖单一化学杀虫剂向“绿色+精准”综合治理模式转变。该负责人介绍,基于世界公认有效的二氧化碳诱捕技术,结合蚊虫生态习性及抗药性监测数据,在关键点位布设诱捕装置,于蚊子活动高峰时段和繁殖热点区域实施精准靶向干预,既对环境更友好,又能高效灭蚊。​

此外,研究还显示,清除孳生环境与物理阻隔仍是防控根本。实验室建议,公众应定期清理积水容器、安装纱窗纱门,从源头上减少蚊虫繁殖场所。“应对秋蚊威胁,既需要即时有效的灭蚊手段,更离不开长期、可持续的生态管理策略”,只有通过切断繁殖链、降低种群基数,才能在这场“人蚊博弈”中掌握主动权。(崔蕾)​

责任编辑:蔡劲蓉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